中國農民工調查:四川竹鎮的民工歷史
【大紀元7月24日訊】節目:2004年7月17日台北中央廣播電台新聞頻道《放眼大陸》(主持:黃絹;受訪、整理:楊銀波)
黃:聽眾朋友,這裡是中央廣播電台——來自台灣的聲音,您現在收聽的是《放眼大陸》,我是節目主持人黃絹。今天是《中國農民工調查》第五集的播出。
楊:(余世存《一首寫給流浪農民的詩》)那從我們中間飛昇上去的悄悄地說我們是一種文化,我們遊蕩去來,像蝗蟲,從三國水滸吃到現在;他們說我們是害蟲,弟兄們,他們說我們是禍害。去到一個科研院所,他們論證說,目前還沒有我們的現代化計劃,等下輩子再來找它;但這輩子我們怎麼化,弟兄們,這輩子我們怎麼變化……(鮑家街43號樂隊搖滾音樂:《晚安北京》)
黃:聽眾朋友,歡迎您收聽《中國農民工調查》系列,和我們一起走入中國農民工的世界。在上一次的節目裡,大陸自由作家、同時也是「農民工之子」的楊銀波先生為我們回顧了大陸官方和民間過去是怎麼研究農民工的問題,同時楊銀波也和我們分析了大陸農民為什麼走入城市之後又回到農村的各種原因。那麼在今天的節目裡,楊銀波接著要從廣東以及四川竹鎮的例子來和我們進一步地探討中國農民工的問題。
楊:那麼現在呢,我們就主要地談幾個省。第一個:四川。在四川有一個鎮——竹鎮,這個鎮是近靠成都市的一個小鎮。竹鎮的發展歷史,在中國可以說是一個典型,要研究中國農民工問題,必須涉及到這個鎮,因為它太有代表性。在1979年~1986年的過程當中,竹鎮的發展主要靠的是到成都市打工。1986年左右,成都開始大量辭退民工,主要是辭退女工,因為各種各樣的人才、技術以及當時的經濟環境都很差,效益變得越來越低。這些女工不知道該怎麼辦。1986年5月,竹鎮專門成立了一個辦公室,名字叫勞務輸出辦公室,現在已經改名為勞動服務站,在全國各地類似於竹鎮勞動服務站的站名在目前有很多。1986年~1988年,在這三年的時間裡面,竹鎮仍然向成都輸出民工,一共輸出了2214個人,當時也沒想到要把民工調到外省去。1987年,又緊張起來。當時竹鎮的勞務輸出辦公室主任,還有縣裡面的勞動局、勞動服務公司的一些領導,一共有五個人,他們恰好認識一個香港的商人,這個香港商人說廣東這邊有發展前途。
這五個人就到廣東的很多地方來考察,比如廣州、深圳、東莞、珠海,最後是定在東莞。大家在心態上都很小心。他們所考察的是什麼呢?一個是:廣東這邊到底安不安全?另外一個是:廣東這邊的風土人情啦,排不排外?似乎覺得廣東人很「傲」一樣。還有一個:廣東的物價水平怎麼樣?考察到這些之後呢,經過對比、權衡、分析,得出結論:廣東東莞的物價水平相對較低,那裡的風土人情比較純樸,所以竹鎮當時就和東莞的厚街鎮簽了合同。——你知道厚街鎮嗎?很多報刊雜誌、電視廣播經常出現這個地名,現在是非常繁華的一個鎮了。當時與竹鎮在厚街鎮簽第一個合同的是厚興皮具廠,要竹鎮的50個女工過去做工。當時很小心啊,很多竹鎮的鄉親看見領導回來,一聽,很擔心:哎呀,要送這麼遠呀!要從四川這邊,跑到廣東,不得了,不敢想像。公平地講,那時的政府還是有一定的開放意識和遠見,而要把這個遠見實行起來,卻很謹慎。比如,送女工到廣東,那麼誰來負責運送呢?就是當時竹鎮的武裝部長。
黃:哦?哎呀,真有趣。
楊:怕出事情。因為當時人們的思想意識,比如「資本主義是吃人的草」啦,「婦女出去就是賣淫」啦,廣東那邊靠著香港,經濟是外向型經濟,跟台灣也有大量合作,是這種背景嘛,肯定就有這種意識上的顧忌和擔憂。那麼結果到底怎麼樣呢?到1998年的時候,竹鎮到廣東打工的人實際上已經有了15788人。最早的是1987年,女工到了東莞是怎麼做的呢?大家都不放心嘛,那麼武裝部長就在車上是談了又談:你們出門,在哪個地方停車,要準備哪些證件,哪個地方要簽字,上廁所、吃飯一定不能走丟,這些都談得很細。1992年、1993年的時候很擠,光是竹鎮這個地方的民工在車上就有突然「瘋」掉的情況,又熱、又亂,黑社會、流氓痞子又很猖狂,擠掉的人有的還找不回來。
80年代後期在輸出安全方面,略為好一些。當時出來打工的民工如何讓家裡面的人安心呢?寫信回家,父老鄉親看著信就容易放心啦。然後大量的信件就寄到竹鎮,竹鎮就把信收集過來,每天向整個鎮廣播:親愛的父親、母親,你們怎麼怎麼樣,女兒在這邊過得很好,吃穿住行都有照顧,等等。整個鎮裡面都圍繞著這些消息,大家心裡面也就踏實了。這是一個非常艱辛的過渡過程。現在竹鎮政府在東莞這邊有一個民工分支管理機構——辦事處,就好比一個小的「大使館」,只要竹鎮的民工在東莞出了什麼事情,就找東莞這邊的辦事處。比如說:哪個廠要辭退竹鎮的民工,那麼辦事處工作人員就去廠裡面去領這個民工,然後又幫民工安排新的工作。但是這樣純粹為民工辦事的辦事處現在已經不多了,因為過去竹鎮的辦事處人員還沒有太計較個人的私利,他們過去所做的,主要是為了維護竹鎮政府的權威。這是當時最主要的設立目的。(陳星、呂飛音樂:《離家的孩子》)
黃:可惜,四川竹鎮的經驗並沒有推廣到大陸其它地方去,取而代之的反而是以贏利為目的的職業介紹所。
楊:那麼現在就不這樣做了,首先政府也要賺錢嘛,所以裡面就出現了一些人所辦的新機構,也就是現在我們經常看到的職業介紹所。在台灣有職業介紹所嗎?
黃:有,不過現在大家找工作的方式其實蠻方便的,就是上網去找,所以職業介紹所已經是幾乎不太有了。早期的時候是有的。
楊:在現在的廣東,職業介紹所很多,騙錢的也有很多。我告訴你一個事情,我18歲的時候在重慶,那個時候我還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該幹什麼,還沒想到當什麼作家之類的。我到重慶江北區觀音橋的一個職業介紹所去,一進去,對方說:「先交50塊錢!」50塊錢拿過去,對方說:「這個是地址,你過去就行了。」第一個工作是專門幫別人倒茶,400塊錢一個月,試用期只有200塊錢一個月。我一進那個茶樓,對方笑哈哈地問候:「你好老闆,喝茶嗎?」我說:「不是,我是來找工作的。」對方的臉色馬上就變了:「對不起,我們這裡已經滿了,你到別家去吧!」哎呀,我從觀音橋到那個茶樓,坐了半個小時的車,然後又坐回來,對職業介紹所的人說:「那邊已經不要了。」他們又給我一個新地址,我又坐車去,對方還是說:「對不起,我們滿了!」然後又新找幾個,仍然如此,或者找個借口就不要了,而且那些個工資標準完全就是欺負人。所以一氣之下乾脆不找工作,自己想辦法算了。現在的職業介紹所不值得信任的太多,大多數的民工也不是靠什麼政府,而是靠親人、老鄉、朋友,或者靠自己,很多人都是不求什麼人就直接去找工作。
黃:有沒有看報紙?
楊:也有。但是應聘的人太多,一過去,「幹這行有多長時間?你是什麼文憑?」一些民工老實地說:「我小學畢業。」那個時候你就不行了。所以現在人們為了找工作,花盡了力氣,比如賣假的文憑啦。我就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朋友說:「楊銀波,你的字寫得好,來,你幫我填填。」我問「怎麼填啊」,朋友就說:「哦,這個填姓名,這個填年齡,這個填初中畢業吧。」我問「你到底是幾年級啊」,朋友一歎氣,「哎,實話告訴你,小學三年級都沒讀完。」哈哈。為了找工作,或者為了找更好的工作,他們首先要騙過第一關,甚至連身份證都可能是假的,姓名可能是假的,年齡可能是假的,工作經驗也可能是假的,什麼都可能有假。剛才我重點地談了四川竹鎮的民工歷史,和關於民工找工作的細節問題,簡單地談了民工到底是怎樣變為今天如此開放又如此矛盾的過程,政府又如何從開始特別負責變為今天計較個人私利的過程,僅作一個膚淺的了解。(陳星、呂飛音樂)
黃:談過了四川竹鎮,接下來楊銀波和我們談到廣東特殊的「城中村」現象。
楊:接下來我們進入第二個省:廣東。對於民工而言,廣東有四大名城:東莞、廣州、深圳、珠海,非常現代化,它們是江西、安徽、四川、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廣西的民工最聚集的地方。對於東莞,民工聚集的意向要強一點,民工最多。你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廣東的很多地方,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黃:我不曉得,我沒去過。
楊:沒去過啊,好,那麼我給你舉個例子:廣東東莞市鳳崗鎮有一個管理區,叫雁田管理區,1996年的時候它的外來人口就已經超出了它本村人口的10倍以上!
黃:哇!
楊:廣州天河區中山大道有一個村叫棠下村,這個村的村民有6000多人,但是這個村的外來打工的人就有3萬多人,是本村人口的5倍。另外,廣州天河區還有一個村叫石牌村,這個村的村民有9000多人,那麼外來打工人口有多少呢?4萬多人,也將近是本村人口的5倍。這就是珠江三角洲的特殊現象,我稱它為「城中村」現象,或者是「村中城」現象。又不像村又像村,很奇怪。比如,我現在這個地方,一走出家門就會看到:村裡的街道很窄,樓房很多,樓房與樓房之間的距離,5厘米左右吧。
黃:怎麼那麼少?
楊:這就說明這裡的土地很寶貴。同時我還能看到:在高樓大廈之間,有很多民工房鑲嵌其中。這裡的村民不用種田,土地已經拿出來賣了嘛。那麼這些村民一天到晚幹什麼呢?沒錢的話,搞搞建築,做做生意,開開摩托;有點錢的話,打打麻將,賭兩把,這裡的賭風很盛,或者搞搞六合彩,買碼。另外一個就是,廣東農村的本地人信神信佛的很多,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在自己的門前點上一柱香,許多節慶都是這裡獨有的,遇上全國性的節慶更是鞭炮聲聲,早上五點多就響得滿村都是。
附:《放眼大陸》節目播出時間
首播:每週星期六:08時~09時(北京時間)重播:每週星期六:20時~21時(北京時間)
網址:cbssp.cbs.org.tw/getip.aspx(進入點擊:繁體/簡體→網路廣播區·新聞網·播放器)
《大紀元》首發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