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遭遇惡評—看中國商業電影的困境

標籤:

【大紀元7月20日訊】《十面埋伏》公映之后,從報紙媒體到网絡BBS,几乎一邊倒的責罵、批評,蓋過了公映前鋪天蓋地的宣傳聲勢。一些觀眾在傾訴對電影的不滿,預言家們在如期收獲《十面埋伏》重蹈覆轍的成果兌現,更有一些人發泄著對張藝謀“落馬”的快意。這使得對《十面埋伏》的評价頓時變得复雜起來,也使我們忍不住思考一下,對張藝謀《十面埋伏》“討伐”的聲浪,正常嗎?  

  據中華网7月20日報道﹐張藝謀在《十面埋伏》公映前大造聲勢,宣傳吊起了觀眾的胃口,但巨大的期望值与張藝謀電影的現實之間存在著落差,于是責難与批評應運而生。然而指責与謾罵解決不了問題。其實,跳出張藝謀本人,我們從《十面埋伏》身上看到的是中國電影面臨商業轉型的普遍問題。只不過問題發生在張藝謀身上,大家還有興趣去關注一下,而更多的爛電影由于無聲無息而根本無法引起觀眾的反應。一個奇怪的現象正在形成,哪怕是一部被全民批評的電影,實際也就意味著它在商業上的成功。

  《十面埋伏》遭受的“討伐”實際上反映了中國電影商業化的步履維艱。以張藝謀為核心的第五代導演當初走上影壇的時候,向商業電影作了堅決的拒絕,向電影的正常敘事、人物的情節化處理、鏡頭的傳達功能作了徹底的背叛。他們首先拿鏡頭開刀,為配合畫面風格,削減人物的塑造,犧牲人物性格的鮮活。

  第五代導演的這种風格只是他們沖上影壇、顯示自己存在的敲門磚。以這种風格獲得成功、取得反響的張藝謀、陳凱歌后來都不自覺地拋棄了初期電影的風格,而開始轉向傳統敘事電影。他們也許是無意識的,張藝謀可能在當初拍攝《紅高粱》的時候,也沒有想到他會加盟到商業電影的大旗下,接受觀眾的考驗。假設當時的環境允許,張藝謀們早在出道時就拍攝商業電影,那么,他們或許無法獲得立身的机會,因為商業電影實際上就是把自己全盤地展現在觀眾面前,沒有任何電影之外的因素決定著電影的品位高低。商業電影從某种意義上講,是一种公平的競爭,也是一种通透的平台,更是強者林立的電影中心廣場。這里面一切以觀眾的直接感受為基礎,是以最大程度地調動觀眾的情感體驗為圭臬。商業電影更透明,形式上更簡單,手段上更沒有遮羞的幕布,更顯示出對電影基本敘事能力的整體把握。

  第五代時期的优勢,在張藝謀投入商業電影后,失去了對他的保護作用,以前影片的政治寓意、文化內涵等等一無所用。所以,張藝謀向商業電影的投降,也是一种自我挑戰,一种對傳統電影的回歸。正是在這一點上,我肯定張藝謀的選擇。畢竟中國電影一直缺乏商業片的傳統,第五代導演中存在的問題,同樣反映在第六代身上。像張元的早期影片,都是憑借一种非電影的因素而獲得廣泛的影響,而當張元投入商業電影的潮流中拍攝了《我愛你》、《綠茶》之后,人們突然發現,他連基本的敘事能力都很欠缺。同樣,婁燁可以在《蘇州河》中玩玄乎,但到了《紫蝴蝶》中卻使人看到他的惊人的拙劣;李欣的《花眼》故設迷障可以嚇跑你評論的信心与勇气,但在《自娛自樂》中,就可以看到他放棄人物矛盾后的空洞与單薄。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商業片可怕的規律和嚴格的要求,而放棄對商業片的努力。中國電影產業只能靠商業電影取得成功。張藝謀執著地跳入商業電影的大潮,反映了中國電影人對那些非電影元素決定電影品質的舊有模式的棄絕。張藝謀畢竟沖在了前頭,他的成敗得失,告訴我們商業片遠非我們想象得那么輕松。張藝謀為中國電影提供了一個尺度,告訴中國電影該在哪一個地方尋找失落的世界。(//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十面埋伏》首映慶典 巴特爾延遲登場 歌劇女王腕大脾气大?
《十面埋伏》:章子怡演技遭質疑 劉德華武打留遺憾
「十面埋伏」明晚故宮首映 導演和主角陸續抵台
“埋伏”之后匆匆赶回新疆 刀郎繼續保持神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