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徽劇,很多人會以爲就是指徽戯。其實,徽劇的含義並不等於徽戲,它的聲腔包括青陽腔、徽戲、徽昆和花腔小調幾大部份,以徽戲和青陽腔為主。
1790年(乾隆55年),徽班名藝人高朗亭率三慶班入京。接著,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又相繼進京,即所謂「徽班進京」。徽班進京後,又吸取京腔、秦腔、昆曲、漢調等劇種的長處,經程長庚等名藝人的創造改革,大約經過了五十年的孕育,到道光、咸豐年間,遂形成為後來的京劇而流行全國。
徽劇中的青陽腔劇目,除目連戲外,大多為明清的傳奇。後來,安徽徽劇團整理並演出了《出獵.回書》、《磨房會》、《雙下山》、《貴妃醉酒》等近十出青陽腔劇目。徽劇中的徽戲劇目還包括了部份四平腔(如《借靴》、《審烏盆》)、昆弋腔(如《昭君和番》、《蘭關渡》、《百花贈劍》等十多出)劇目,和大量吹腔、撥子、西皮、二黃的劇目(如《水淹七軍》、《齊王點馬》、《打百彈》……等)。
徽劇在清代乾隆以後,廣泛流傳於長江流域和東南各省。在川劇、湘劇、贛劇、閩劇、粵劇、滇劇、黔劇、婺劇、淮劇等兄弟劇種裡,都可以找到徽戲的影響。
徽昆以演出《七擒》、《八陣》、《八達嶺》、《英雄義》等摮︰嫦窋和武戲形成自己的特點。徽劇的表演講究群歌齊舞的雄偉氣派,高台、平台的武功技巧均注重舞台畫面和身段、亮相的雕塑美。旦角的表演因早期沒有水袖,故有很多手腕、手指的舞蹈動作。淨角亮相雙手過頂,似舉千斤,用「滾喉」喑嗚叱吒,輔之以頓足,令人驚心動魄。
徽劇的文場曲牌也很豐富,現已記錄了210多首。徽劇青陽腔和徽戲各有一套鑼鼓經,打擊樂音色低沉、渾厚,並常以大鈸和大鼓的悶擊,造成獨特效果。
──轉自《世華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