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除了「青出於藍」的名言外,在蠶桑教育方面還寫下過一篇《蠶賦》,其中描寫蠶的形態時有一句「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原意是說蠶的身體柔軟婉轉,似女性之軀體;頭則似馬之首。這一比喻恰到好處地描繪出了蠶的形態特徵,但卻並非荀子首創,它來源於遠古時代的一個有關蠶桑起源的「馬頭娘的傳說」。
相傳帝嚳高辛氏時,蜀中某女之父被人掠去,只剩所騎白馬返回。其母傷心之致,發誓道:誰只要能將其夫救得生還,就把女兒嫁給他!白馬聞言仰天長嘯,掙脫韁繩疾弛而去。幾天後,白馬載著其父返回家中。其母見此反悔,不再提及嫁女之事。從此白馬整日嘶鳴不止,不思飲食。其父見狀,心中為女著急,取箭將馬射殺,並把馬皮剝下晾在院子裡。但那馬皮突然飛起將姑娘捲走,不知去向……數日後,家人在一棵樹上找到了姑娘,但見那馬皮還緊緊包裹著她,而頭已經變成了馬頭的模樣,正伏在樹枝上吐絲纏繞自己。家人將其從樹上取回飼養,養蠶吐絲結繭繅絲的歷史從此開始。由於這種蟲子總是吐絲纏繞自己,人們就把它叫做「蠶(纏)」;又因為姑娘是在樹上喪失生命的,大家就把這種樹叫「桑(喪)」。後世人們為感激小姑娘為人們帶來了絲綢錦衣,把她尊為蠶神,稱為「馬頭娘」或「馬頭神」,在江南地區人們還稱她為「蠶花娘娘」、「馬鳴王菩薩」。無論是在蜀中還是在江浙一帶,二十世紀中期以前都可見到塑有馬頭娘塑像的蠶神廟:一個騎在白馬身上的美麗的小姑娘!
這個故事在《蜀圖經》、《太古蠶馬記》、《搜神記》、《神女記》、《太平廣記》等古籍中都有大致相同的記述。它間接說明中國的養蠶繅絲大約是從黃帝之後裔帝嚳高辛氏時期開始的,有將近五千年的歷史了。
──轉自《世華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