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由來
趙(zhao4)姓有兩種來源:
1、 出自嬴姓,形成於西周,祖先是伯益,具體始祖是造父。伯益為顓頊帝裔孫,伯益是夏朝東夷族首領,被舜賜姓嬴後成為蠃姓各支的嫡系祖先。造父為伯益的9世孫,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遊玩,有一次西行至崑崙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周穆王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到戰國初年,叔帶的12世孫趙襄自聯合魏氏、韓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為諸侯。其建都晉陽,後遷都邯鄲,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其王室貴族和平民百姓紛紛以國名為姓,稱趙氏。
2、 出自他族改姓。歷史上少數民族亦有趙姓,如漢朝時有趙安稽,本匈奴人;唐朝時有趙曳天,本南蠻人;五代時有趙國珍,本牂牁(今貴州、廣西及雲南東部一帶)蠻族人,他們的後代子孫都沿襲姓趙。又,蒙古族要術甲氏改姓趙。
姓氏分佈
趙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
秦代,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趙佗任南海郡龍川縣令,後為南海尉,於秦末兼併桂林、南海和像三郡,建立南越國,漢高祖時受封為南越王。此後,趙佗的子孫繁衍於今廣東、廣西一帶。東漢末年,京師遭董卓之亂,洛陽人趙達避難遷居江東。唐高宗總章年間,中原人趙端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五代時,劉龑在廣州建立南漢政權,洛陽人趙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開封人趙廷隱、趙崇韜父子因仕後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開封人趙用賢隨宋高宗趙構南逃,移居江蘇常熟,鄭州人趙蕃移居江西上饒。南宋滅亡後,宗室趙氏散逃至澎湖、潮陽等地,後在閩、粵一帶發展繁衍。
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閩、粵趙氏陸續有人遷居台灣,後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佈於歐美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由於秦漢以來,尤其是唐宋以後,趙氏遍佈江南、嶺南各地,加之南宋趙氏政權統治淮河、秦嶺以南的半壁河山長達150多年,所以,目前趙姓在南方人中所佔比例較高。
趙氏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在長期多次的民族大融合中還有不少人融入北方的匈奴族和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中。
姓氏名人
趙雍:即趙武靈王,他提倡「胡服騎射」,始創騎兵,這是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大進步。
趙勝:戰國時代的平原君,以「食客數千人」而著稱,是趙氏有史以來最負盛名的人物。
趙飛燕:漢成帝皇后。善歌舞,因體輕如燕,故稱為飛燕。成帝時入宮,為婕妤,極得成帝寵幸,許後廢,被立為皇后,擅寵十餘年。哀帝立,尊其為皇太后,平帝初年,廢為庶人,遂自殺。
趙云:三國名將,字子龍,常山真定人。初從公孫瓚,後歸附劉備。勇敢善戰,以忠勇著稱,為蜀國「五虎上將」之一。封永昌亭侯,累遷鎮軍將軍,卒諡順平。
趙文淵:北周著名書法家,擅長楷、隸書。當時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時奉命編定了一部六體書法字典。
趙匡胤:即宋太祖。宋王朝的建立者,涿州(今河北涿縣)人。原為五代後周時大將。公元960年,他發動「陳橋兵變」,奪取政權並建立宋朝。在位期間,他採取了不少政治措施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結束了中國多年來混站割據的局面。但他重文輕武、偏重防內的方針,對形成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有所影響。
趙普:北宋初年政治家,祖籍幽州(今天津薊縣)。後周時曾策劃了「陳橋兵變」,協助趙匡胤奪取天下。北宋時他任宰相,提出了充實禁軍、削弱地方武力、兵將分離、解除大將兵權等建議,均被宋太祖採納。他讀書不多,因而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趙孟頫:元代傑出書畫家。精於正、行書和小楷,其筆法園轉遒麗,人稱「趙體」。
趙翼:明代史學家、文學家。長於史學,考據精賅,其詩與袁枚、蔣士銓齊名,並稱「江右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趙之堔:清代「西泠八家」之一。
趙之廉:清代傑出書畫家、篆刻家。其書、畫、篆刻對後世都有一定影響,與任伯年、吳昌碩並稱為「清末三大畫家」。@(//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