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變色七年 經濟江河日下
【大紀元6月29日訊】﹝自由時報特派記者陳中興╱特稿﹞就像遭到詛咒,香港主權回歸中國後,天災人禍不斷;金融風暴、颱風、紅潮、禽流感、美國網路股泡沫化衝擊等不一而足,去年的「黑色SARS」更是集各種災難之大成,使香港平均國民所得退回一九九五年水準,失業率更一路從回歸前的二點二%拔高到去年5月的八點八%,創歷史新高;港人不禁要問,究竟誰該為香港經濟衰敗負責?
從香港經濟成長率的演變來看,一九九七年是一個大分水嶺。九七年前,香港經濟維持長期成長趨勢,並在九七年當年達到高峰。九七年7月1日,中國政府自港英政府手中接下香港主權,以及三千多億港元財政結餘,猶記當時港股以大漲至一萬七千點、全港街道以最豪華的妝點一齊迎接回歸,但僅僅隔年,香港經濟卻陷入空前困境。
帳面看來,九七年香港經濟成長率達十一%,當年度港人實質平均國民所得達二十點七萬港元,然後即一路下滑,至去(二○○三 )年時,已下降到十七點九萬港元,相當於八年前的水準。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經濟中心主任陳文鴻表示,多虧「SARS」疫情,否則港府更難對香港市民交代,SARS來襲,適時給香港特區政府一個台階下。
在失業率方面,香港在一九九五年以前,失業率長期維持在三%以下,一九九七年更降至二點二%,幾乎達充分就業。但隔年起一路「漲多跌少」,到2003年底,攀升至七點九%,同年5月,甚至達到八點八%的歷史新高。
香港總商會中國經濟師朱丹說,歷經這波失業潮,即使後續經濟成長力道恢復,也很難回到過去的低失業率。
經濟蕭條帶來失業,失業又加重蕭條,失業人口大增之下,三十多萬失業者及其背後百萬受波及的人口,幾乎退出香港消費市場,使香港零售銷售額從九七年的一百二十六點一,下滑到去年平均九十二點八,甚至比十年前還不如。
如同台灣,香港房市泡沫化後,今年起稍見起色,部分市場更出現難得一見的熱絡,但僅限於高價豪宅市場。
例如九龍佐敦新生地,高聳入雲的海景豪宅,「呎價」從七千港元起跳(每坪約七十六萬台幣),部分景觀可直眺維多利亞港夜景的高樓層,呎價甚至達一萬五千港元(每坪超過一百五十萬台幣);據香港房地產仲介商對記者表示,今年全港房價上漲幅度達四十%。
香港聯邦財務公司董事總經理戴火山說,香港經濟去年觸底,下半年展開反彈,其中以房地產市場復甦最為明顯,在金融風暴期間所衍生的「負資產戶」因房價上漲,大部分已獲得解套。
據香港統計處公佈的資料顯示,香港經濟表現承接2003年下半年全面及強勁的復甦力道,預估今年雖有美國升息等利空打擊,全年仍可達六%成長。
撇開近一年的「復甦」,港人在回歸後的生活品質卻是每況愈下。因各行業市道低迷,雇主不得不以延長工時,來保衛盈餘水準,導致非專業領域的中低階受雇者工時大幅延長。
香港沒有勞基法保護,不願失業的受雇者能要求加班,從統計上來看,中低階非專業受雇者,每週工作時數由九七年前的四十五小時以下,上升到去年的四十八小時。
工時雖然增加,但工資卻沒有增加,統計上所反映的一九九七年到2001年的工資上揚,真正原因卻是香港因景氣蕭條導致消費物價下跌造成的回沖效果,2003年香港中低階非專業受雇者工資水準,甚至不如一九九七年。
香港市道淪落至此,誰該負責?多數香港學者不認為與北京接管主權有關。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經濟中心主任陳文鴻,直指港英政府在執政的最後十年間,放任香港經濟走偏鋒,光靠房地產營造假象式的榮景,造成香港經濟禍根,是導致香港經濟走下坡的遠因;在主權移交後,特區政府又錯失扭轉經濟結構的良機,導致七年來經濟一落千丈。
他直批董建華袒護地產商,放任新界與深圳相鄰的大批土地閒置作為「禁區」,也不願大刀闊斧利用作為香港的高新產業基地,或發展新型態服務業。
「台灣經濟雖也不好,但近年抓住顯示器面板等新產業;但是香港除了房地產、金融服務業外,其他還剩什麼」?
陳文鴻雖然同意這是「經濟問題」,但更點出背後的「政治因素」:「事實上香港經濟一蹶不振的關鍵,就是特首人選不對。但在香港無法實施特首直選的情況下,換掉董建華的唯一管道,只能指望北京一聲令下,但這又是何等複雜的事。」陳文鴻感慨地說。
事實上,即使在北京,有愈來愈多的學者同意,香港經濟問題與特首無法直選有關。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