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大學學費漲不漲,教育部得加強溝通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26日報導】(據中廣新聞報導)(羅皓恩報導)(4分59秒)

又到了每年6月底7月初,當所有學生們集中心力準備期末考試,等待成績單的同時,意味下個學期的繳費單也即將到手。學生繳學費上學,本來天經地義,不過看著每個學年成績單上的數字沒有太大變化,但繳費單上的數字卻愈來愈大,經濟景氣又沒有大幅提昇,就成為家長和學生沉重的負擔。

連續幾年,在民間團體的強烈要求下,教育部總是以道德勸說方式,拜託各公私立大學共體時艱,不要調漲學費,然而,物價不斷上漲,社會上對大學卓越發展的期待又愈來愈高,各大學緊縮衣褲幾年,終於在今年爆發,紛紛揚言非漲不可。夾在大學和民間團體之間,教育部高教司長陳德華只好宣佈,如果大學過去三年現金結餘率超過15%,將不准調整學費。

現金結餘率超過15%,不准調整學費,教育部的理由,認為如果學校存了太多錢,沒有把錢適時用在學生身上,因此不准繼續多收錢,聽起來很有道理,不過大學校方可不這麼認為。國立台南藝術學院主秘成群豪就抨擊,學校就是為了請更好的老師、蓋大樓、改善教學設備,才會省吃儉用存錢,但教育部竟然不管各校的錢到底怎麼來,有錢就不准漲學費,真是太不公平。

依照現金結餘限制調漲學費,公立大學不滿意,私立大學更是激烈反彈,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世新大學校長牟宗燦就認為,現在整體大學教育,七成以上學生都靠私立學校培養,過去三年,私立大學配合教育部道德勸說,幾乎沒有調整學費,但現在又使出這種手段,叫私校怎麼經營下去?教育部八十八年度已經訂定彈性調整學雜費方案,但現在又倉促訂定補充方案,周延性、適法性都有問題。

教育部使出15%的限制招術,讓公私立大學都不滿意,事實上,這樣的做法,連一向致力推動不調學費的﹝反高學費行動聯盟﹞也不滿意,召集人簡淑慧抨擊教育部這樣的做法,根本就是教育商品化,認為教育部不管教學品質,單看可能造假的財務報表,就決定學校發展,這樣的指標並不恰當。

大學學費該不該漲,該怎麼漲,學校有學校的看法、學生、民間團體也有自己的立場,教育部站在兩股勢力中間,怎麼樣讓學校可以永續發展、提昇品質,也讓學生不會成為冤大頭、弱勢學生不因為負擔不起高學費而錯失進入大學機會,單靠強硬手段逼著學校不漲學費,或許不會是最好的方法,各方趕快坐下來,共同協商,為了學生,各退一步,才是高等教育之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