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26日訊】節目:2004年6月26日台北中央廣播電台新聞頻道《放眼大陸》(主持:黃絹;受訪、整理:楊銀波)
黃:聽眾朋友,又到了《放眼大陸》和您空中相會的時間了,我是節目主持人黃絹。我們的節目是在每周六的上午8點到9點、晚上8點到9點,在中央廣播電台新聞網播出。那麼經過一個星期,過了一個端午,聽眾朋友過得還好嗎?在我們今天的節目裡,從上個星期開始播出的《中國農民工調查》,在這個星期,我們要為您繼續推出第二集,由大陸自由作家楊銀波先生主講。讓我們一起來聽聽“農民工之子”楊銀波今天要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內容。
楊:(余世存《一首寫給流浪農民的詩》)我們流浪,從80年代到又一個世紀,我看見這個城市日新月異,萬家燈火;沒有一盞屬於我,弟兄們,沒有一盞是我們的。武裝警察越來越多,防暴隊伍有特殊的任務,從東單到西單,他們要保衛權威和一種幸福,走去又走回;他們在尋找你和我,弟兄們,他們在尋找你和我……(鮑家街43號樂隊搖滾音樂:《晚安北京》)
黃:在上一次的節目裡,楊銀波先生為我們從宏觀的角度回顧了中國農民工出現的歷史背景和發展階段。在今天的節目裡,來自於重慶農村的楊銀波先生將繼續為我們介紹大陸各地農民工的特色和他們的生活辛酸。
楊:現在我想從一些細節問題談,要回答一些基本的問題:首先,他們為什麼要打工呢?哪些省打工的人是最多的呢?他們到哪些地方去打工呢?他們打工幹什麼工作呢?還有,他們對這個工作是不是滿意呢?他們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呢?他們能不能適應城市生活呢?他們寄多少錢回家呢?他們什麼時候回家呢?還有,他們有的回家後,半年、一年、兩年甚至一輩子都不想出去打工了,為什麼呢?他們有的在家裡面呆了一會兒,又想出去打工了,這又是為什麼呢?等等。非常有意思的問題。我在做《中國農民工調查》的時候,在提綱裡列舉了43個問題,但仍然覺得不夠。下面,黃絹,我想請你來回答一下,你覺得中國農民為什麼會大量地外出打工?
黃:粗淺的想像應該是在農村裡面生活不好,“窮”。這應該是一個最基本的原因吧。
楊:你說對了,一半。
黃:那還有一半是什麼?
楊:還有一半就是大量的農民工已經適應了城市裡面的生活,習慣了在外面的生活,他們不想回家了。你剛才說的是在沒有去打工之前的那些人想去打工的原因,而我說的是已經打了較多年,乃至剛打工一年、兩年的這些人的心態。
黃:事實上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城鄉建設之間非常大的差距,讓他們不想回到農村。
楊:對。同時他們對外面的生活又在慢慢適應。其實打工有許多原因,我去採訪的時候,我能統計出來的外出打工的原因就有104個,主要的是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剛才你所說的,他窮嘛,他不喜歡務農,幹農活太辛苦了。很多高中生、初中生,他們在家裡也沒做多少農活,一直都是念書。那麼念書之後呢,也不會、不懂幹農活,也不喜歡家鄉農村傳統的生活,而且他們從親戚、老鄉、書籍、雜志、報紙、電影、電視這些,也認識到外面的世界确實精彩。不管有多少艱辛,他們有這個心理准備,還想什麼呢?那就是——
干!出去打工!到外面的世界闖天下!到廣州啦、東莞啦、珠海啦、韶關啦、深圳啦、廈門啦、寧波啦、上海啦、北京啦、貴陽啦,一個字:闖!就是這麼一種心態:興奮、刺激、精彩,好像去看一場演唱會一樣。但是更多的人,嘗過酸甜苦辣,知道天高地厚,當他們的心理已經有了相當的承受能力的時候,就已經習慣了城市裡面的生活,不喜歡在家裡呆太長時間。比如打工的人一回家鄉,哎喲,“大家好,老鄉們好,鄉親們好,我回來啦!”那這麼一說,遞支煙,送包糖,拿瓶酒,買幾斤水果,大家都羡慕得不得了,“哎喲,大老板,你可找大錢啦!”包括我一回去,鄉裡鄉親見面就喊:“銀波,你發財啦!”其實我發什麼財啊?
黃:哈哈。
楊:他們總是覺得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是這麼一種暫時還擺脫不了的潛意識。因為你一天到晚在農村幹什麼呢?無非就是種點庄稼,一年四季的傳統耕作方式。在我們家鄉,犁田還是用牛來犁,我五姑爺周從信就是個犁田的;抽水還多虧有那麼幾台少得可憐的抽水機,我七叔楊明華和六姑爺吳修華就是個抽水的;打魚的時候也沒什麼機器,就用魚網來拉,我們楊家就有幾口魚塘,很早就開始織網,我一回去沒什麼吃的,就幫著家裡人拉網打魚吃。我聽那個“三個代表”說什麼共產党代表最先進的生產力,對不起,我沒看出來,我看我們家鄉的生產力跟兩千多年前的生產力差不多!我們那裡出經濟怎麼出啊?種糧食,水稻、麥子、油菜、黃豆、胡豆、豌豆、玉米、高梁、紅薯、南瓜、辣椒,大多是拿來填自己肚子的,很少拿去賣,賣也賣不了幾個錢。吃飯不成問題,就是沒錢用!
黃:哎呀。
楊:很多都是靠在外打工的貢獻。雜七雜八的稅收啦,學費啦、醫療費啦、肥料費啦、飼料費、種子費啦、農藥費啦,包括各種生活開支,乃至走親戚、婚喪禮葬的錢,沒打工的家人寄錢回來都不成,這些都是農民必須外出打工的實際壓力。另外的一些外出打工的原因,比如有的農民的耕地很少,在家裡面沒有事情幹。大多數人羡慕城市裡面的生活,由“羡慕”到“打工”,雖然外出後的實際情況和自己所想像的不一樣,他們也仍然願意,有的甚至願意在外面受苦一輩子,也不願意在家裡面多呆一天!這個“錢”啊,在家裡是年年盼、月月盼、日日盼,一直到糧食已經生產出來,乃至於你去賣糧食,可能都沒有人買你的。你說在這樣的生存狀態之下,不靠打工又靠什麼?
1998年7月,我母親梁如成回來過一次,那年我15歲。有一天早上我和她到朱沱鎮趕集,看見我們認識的一個村民鄭明才,她是我們新岸山村11組“燈杆坪”那個地方的,離我老家才300米。鄭明才當時提著10個雞蛋去賣,10個雞蛋能賣3塊錢。我母親當時對我說:“還是在外面打工好。我們在外面打工雖然還是窮、還是苦,但我們是幹一天就有一天的錢。盡管我們的工資有可能被拖欠,也頂多拖欠一兩個月、兩三個月,最後還是要給的。但是在農村,賣10個雞蛋才管3塊錢,那雞下不下蛋還是個問題呢,你說是不是?”我們的村民到鎮上要走多久啊,一走就是將近一個鐘頭,一個鐘頭就為了得3塊錢,在街上連一口水都不喝,然後又走一個鐘頭的路回家,只要這3塊錢放在口袋裡,都已經覺得是很大的一個滿足了。你想想這個鏡頭,就能立刻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要外出打工。
農村太苦了!城市那個錢,再艱辛,那也踏實,尤其是對於一些比較有信用的企業、包工頭,他們非常願意在那裡幹,甚至——“只要你讓我在這裡幹,我就是幹到老死也願意!”在我這幾年的採訪過程中,我真的不知道流過多少眼淚!我見過很多出來打工的老太太、老爺爺,56、57、58歲的,乃至於61、62歲的打工者都有,每天還是跟其他人一樣,再疼、再有病,甚至他們的子女叫他們不要再幹了,可他們還是要幹,不想回去生活了。回去幹什麼呢你?你回去也沒一個子女,子女都出去打工了;回去還得帶小孩,那小孩萬一出了什麼事兒還得找你。哪怕他們再受多少的苦、累、臟、辱罵、打壓、恐嚇、欺騙、詐騙等等,他們都願意去忍受,這個忍受能力極大。所以說中國為什麼不亂呢?中國這麼多年的超穩定狀態,農民、農民工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我過去就曾經說過:廣東的發達,它是萬里長城!它是血筑的,血淚筑成的!如果要哭倒這座長城,那個時候不是一個孟姜女,而是上千、上萬、上十萬、上白萬的孟姜女,都要哭,哭倒!他們忍受了太多,靠的是這種不斷的忍受、堅韌、勤勞,靠的是這樣一種力量。所以說,廣東人民,尤其是廣東的城市人民,要報答他們,要愛護他們,要和他們交好,要感謝他們!沒有這些農民工,廣東根本不可能發展!沒有農民工的血汗,廣東這個地方我跟你說,可能現在連我的家鄉都不如!這些農民工,是中國最基礎、最堅實、最龐大、最厚重的生產力。他們是我們國家的棟梁,真正的棟梁!沒有這些棟梁,沒有這些血汗,沒有這些每日每夜頂著每時每刻都在承受的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生存壓力、身體壓力、精神壓力,廣東根本無法起步,中國大陸所謂的“發達地區”只能永遠是空談!(陳星、呂飛音樂:《離家的孩子》)
黃:農民工的血汗造就了廣東的奇跡,而廣東的奇跡也曾經是無數農民的寄托。楊銀波繼續說——
楊: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出現的第一個有偉大成就的省份!廣東為什麼那麼出名?1991年,當時中央電視台播出了由成浩導演、謝麗虹編劇的一部電視連續劇,叫《外來妹》。這是1991年新年之後央視播出的第一部電視劇,1992年之後又在全國連續熱播,宣傳得鋪天蓋地。昨晚,我租碟子又把這部電視劇看了一遍。這部電視劇呢,它開拍的第一個鏡頭就是1990年的廣州火車站,然後又在東莞南柵區這邊拍攝,專門拍一群從窮山溝“趙家坳”到廣東來打工的“外來妹”(廣州話叫“撈妹”)的命運。
這部電視劇在當時確實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它是第一部反映打工者生活的電視劇,也是第一部反映勞資關系的電視劇,而且後來還獲得了“飛天獎”。《外來妹》使很多人都認識到了廣東;也是因為這部電視劇,使很多人非常羡慕廣東的生活,當然也體會到了時代對於人們思想意識和價值觀的改變。《外來妹》上面的那個女主角趙小雲,在電視劇最後當了鄉鎮企業的負責人,很多出來打工的人都還記得這個趙小雲。趙小雲的這個人格、品質,特別好,也很漂亮、堅強、真誠。她能夠忍受,能夠理解,能夠團結,對其他民工又那麼好,又比較敢為別人打抱不平,很多老打工的人現在回顧起來,這裡面的感情確實令人感動。
(大紀元首發)
附:《放眼大陸》節目播出時間
首播:每周星期六:08時~09時(北京時間)重播:每周星期六:20時~21時(北京時間)網址:cbssp.cbs.org.tw/getip.aspx(進入點擊:繁體/簡體→網路廣播區· 新聞網· 播放器)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