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2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佳霏台北二十日電)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包宗和今天表示,制定外交政策的優先順序應為,增進對美關係,加強台美軍事合作;推對日韓與台灣企業領袖間的對話,抗衡中國控制區域經濟發展的趨勢;整合外交決策機制,加速外交學院的設立,並增進各部會對外交對象的理解與交流。
包宗和上午參加中華歐亞基金會舉辦的「四年期程國家安全情勢評估」發表會時,以未來四年情勢綜合研判、影響情勢變遷的原因、情勢環境對台挑戰及契機、台灣因應的選項及政策優先順序等五大層次作整體外交政策的分析。
綜合研判未來四年外交情勢綜合,他指出,全球權力格局仍屬「一超多強」,美中關係似乎有熱絡趨勢,但美國仍會將中國同時視為潛在對手與合作對象;東北亞首度嘗試以正式多邊安全機制來解決安全紛爭,今後正式及非正式多邊安全機制將逐漸成形;未來四年,台美中關係不會有根本性改變,美國對兩岸政策仍要求兩岸自制,但中國倡導睦鄰與合作政策,將持續對台灣形成壓力。
至於影響情勢變遷的原因,包宗和認為,今年底美國總統大選若布什連任,可能繼續採取單邊主義,而大國因反恐議題仍會加強合作,但若民主黨上台,則美國外交可能回歸多邊主義;未來中國政治改革速度,將影響台灣外交空間的擴展,而台灣內部認同爭議將不利於外交空間的拓展,並在追求本土化、民主深化過程中,必定對美中所謂的現狀穩定形成強烈衝擊。
他說,台美中關係可能會因台灣情勢而有所改變,關鍵是在台灣未來的兩岸政策定位;歐盟在共同關切的安全議題上,可能展現更多合作空間,若歐洲議會可能獲得對行政權的更大監督,將有利於台灣拓展與歐洲外交。
他認為,中國推動與東南亞國協會員國在南海進行有關非傳統安全議題的合作,顯示中國在區域的影響力增加,相對弱化美國在這區域的主導性。
有關情勢演變對台灣的影響層面,包宗和指出,「一超多強」的國際權力格局,將有利美國實現對台安全承諾;多邊安全機制可能成為區域對話平台,多邊處理北韓問題的過程與結果,可能會成為未來處理台海問題的參考範例。
包宗和說,現在中國已成為東協主要合作夥伴,將壓縮台灣與東協的政經交往,並在南海爭議國際法化上,中國因與東協已達合作共識,致使台灣的南海政策淪為空談。他指出,台灣因應的選項為,制定「邦交國安全指數」,將邦交國區分若干等級,並訂定可能的容忍數,落實「援助外交」,提升國際形象;積極出席「處理南海潛在衝突研討會」等會議,參與中國與東協依據「南海各行為的宣言」所進行的共同開發合作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