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由來
汪(wang1)氏最早源自商代汪芒氏。汪芒氏又稱汪罔氏,是由夏朝諸侯之一的防風氏所改。夏朝國君禹召集群神到會稽山,防風氏因為遲到而被禹殺頭。進入商朝,汪芒氏的後代改為單字汪氏。汪氏子孫即是商代汪芒氏後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諸侯防風氏,所以汪氏的淵源可謂悠久異常,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同時汪氏也是貴冑之後。
商、周後的春秋時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孫出現。魯國國君成公的支庶兒子「滿」被封到汪邑,其後世子孫有的就以邑為氏而姓了汪。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黃帝的直系子孫。
還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來的。據史料記載,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第六子處休分姓汪。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歷史上有「六桂聯芳」之譽。
姓氏分佈
春秋時,魯國有童子汪踦,哀公的時候和齊國軍隊戰於郎而死,魯人因為他死於國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禮來安葬。這是見於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
東漢時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龍驤將軍為會稽令,為躲避禍患,遷至新安,子孫蕃盛,後發展為新安望族。據《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陳稷州別駕汪綱,陳亡,自歙州徒河間。」這說明南朝時汪氏已遷於今安徽歙縣,隋初有一支遷至今河南河間。唐代以前中原已經有汪氏聚居點。唐初有汪華,封越國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興旺,子孫分佈於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許多地方。宋代以後,南方的廣東、廣西、貴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汪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此後又有遠播海外者。
姓氏名人
汪踦:春秋時代魯國的兒童。哀公十一年齊國伐魯,汪踦挺身保衛國家而戰死,所以魯人特別破例,以成人之禮來埋葬他。
汪倫:唐代涇縣人,大詩人李白游涇縣桃花潭時,他熱情招侍,李白因賦《贈汪倫》詩,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
汪元量:字大有,號水雲子,宋末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以善琴供奉內庭,宋亡,跟從被俘的后妃前往燕京,時慰文天祥於囚所,天祥死,元量去為道士,放浪江湖以終。著有《水雲詞》、《湖山類稿》等。
汪大淵:元朝航海家,江西南昌人。他20歲時就跟隨商船航行,前後兩次下東、西洋,最遠到達過東非的坦桑尼亞。著有《島夷志略》一卷。
汪琬:清朝初年的學問家和詩人,自成一家。
汪士鋐:清朝學者,康熙年間舉為進士,書法也有名。
汪士慎:清朝大畫家,揚州八怪之一,善於寫詩,精通篆刻和隸書,工畫花卉,尤其擅於畫梅,筆墨清勁,對後世影響較大。一生清貧,晚年時雙目失明,但心情豁達,仍作畫。還有《巢林詩集》傳世。
汪中:清朝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早年因曾經助書商販書,所以遍讀經史百家和天文曆算,所作《哀鹽船文》被杭世駿所歎賞,從此文名大顯。他尤其致力於西洋數學,曾經自制儀器多種,測繪黃河新舊海口地勢。@(//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