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食未煮熟淡水魚可致嚴重腹瀉
【大紀元6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綜合報導)喜歡吃生滾魚片粥、脆肉鯇魚片、生撈鯇魚片等的讀者,要注意以下的消息。香港大學一項持續三年的研究發現,多種淡水魚如鯇魚、大頭魚、鯪魚、淡水黑鱸,以及免治魚肉(俗稱魚滑),均帶有可以引致嚴重腸胃炎的「香港海鷗形菌」。患者會出現腹瀉,最嚴重的病人每日腹瀉最高次數達三十次,而持續出現腹瀉現象的最嚴重個案為九十日。而此全新發現的病菌已於全球廣泛出現,所以必須徹底煮熟魚類才可進食,亦不應將生熟食物一起擺放。
負責研究的港大微生物學系副教授胡釗逸表示,港大感染及傳染病研究中心,二○○一年在一名肝硬化病人的血液和胸腔膿樣本中,發現一種全新細菌,並將之命名為「香港海鷗形菌」,其後陸續在患有腸胃炎的三名香港人和三名瑞士人的糞便樣本中,培植出這種病菌。
日屙30次屙足90日
港大微生物學系在二○○二年七月至十月期間,從四間公立醫院收集三千七百八十八名社區腸胃炎病人的糞便樣本化驗,結果在十七名病人的樣本中培植出「香港海鷗形菌」。當中八成的病人腹瀉排泄呈水狀,兩成更出現屙血,三分一至半病人數出現嘔吐和發燒,一名四十五歲男病人甚至一日屙三十次,另一名八十二歲女病人則連續九十日腹瀉。
病人的問卷調查發現,在這十七人當中,十六人在腹瀉前三天內曾進食過魚類,五人曾進食過「魚滑」,十人曾外遊。
研究人員根據病人吃過的食物,到有關零售點及食肆抽取如淡水魚、鹹水魚、豬、牛及雞的腸臟,以及豬肉和牛肉等樣本化驗,結果發現,抽驗的六種新鮮淡水魚中,除非洲鯽及桂花鱸無發現外,其餘四種淡水魚樣本包括鯇魚、大頭魚、鯪魚及淡水黑鱸的腸臟中均發現「香港海鷗形菌」,當中以鯇魚及大頭魚的比率較高,分別佔五成九及五成三,至於其他食物樣本則沒有發現該病菌。
海水魚不帶海鷗菌
至於「香港海鷗形菌」多見於淡水魚,是否與水質污染和飼養方法有關,胡釗逸指暫時未知道原因,但由於這種病菌在含鹽度達3%的水已不能生存,故鹹水魚不帶此菌。
胡釗逸表示,由於細菌容易依附在魚類的腸臟,而免治魚肉在攪拌時可能會沾上魚腸同時攪拌,故會存在風險,因此他提醒市民必須要把魚肉,尤其魚肉中央及免治魚肉也要徹底煮熟。不過,港大微生物學系系主任袁國勇則認為,雖然在淡水魚中找到「香港海鷗形菌」,但市民毋須過分恐慌,亦毋須戒食魚產,只要煮熟便可。
胡釗逸續說,這種新病菌與沙門氏菌和彎曲桿菌均屬於細菌,引致嚴重腸胃炎的病徵相似,該十七名病人中,只有六人需要留院治理,其餘病者腹瀉兩三天後便自行康復,個別病情嚴重者,如免疫力較弱者,院方則可處方抗生素治理。他又指出,其實十七名腸胃炎病人中,只有五人找到其他引致腸胃炎的病菌,這已可顯示出「香港海鷗形菌」是一種新發現的腸胃炎病菌。
胡釗逸透露,下一步將進行「香港海鷗形菌」的基因排列,找出其導致腸胃炎的基理,以便對病菌的病理、設定治療及預防方案提供更多資料,預計一年後會有結果。
另一方面,研究又發現,六成病人曾經到內地、日本等地旅遊,大部分曾經去過廣東、海南島和福建等南中國地區,估計與這些地區喜吃淡水魚的飲食習慣有關。而瑞士病例亦分別到過古巴和突尼西亞的資料分析,顯示「香港海鷗形菌」並非香港獨有,已於全球廣泛出現。
以上有關研究已獲刊登在最新一期的權威國際醫學雜誌《刺針》內。
海水魚需求增加價
休漁期由本月一日起實施,香港魚類統營處表示,至目前為止,冰鮮魚平均供應量比五月下跌兩成一,批發價則上升8%。另外,由於發現淡水魚含「香港海鷗形菌」,令海水魚的需求增加三成,也增加了加價壓力。
今年的南海休漁期由六月一日起至八月一日止,其間除刺網、延繩釣、手釣及籠捕外,其他捕魚作業模式一律禁止。@(//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