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干卿底事?
【大紀元6月16日訊】“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近日,中國大陸媒體又傳來一個中共有關宣傳部門要求“淨化”電視、新聞節目的消息,對主持人的髮型和衣著以至口音都有嚴格具體的新規定,尤其對所謂“港臺腔”嚴加討伐,必欲徹底除之而後快。正當所謂“胡溫新政”被海外媒體炒得沸沸揚揚之時,看到這樣的消息,只能讓人徒生“今夕何夕”之慨,正所謂:“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對於三、四十歲以上的中國大陸人,這樣的情景和故事是一點兒也不陌生的:遠的不提,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早期的文革前夕,中共“有關部門”就曾在各級報章對“奇裝異服”進行過全國性的討伐了。此事實質上成了文革“破四舊”的先聲,當時紅衛兵滿街盤查路人的褲腿尺寸、頭髮長短,普通民衆因為頭髮、服飾的原因而被剪衣服、剃陰陽頭、戴高帽遊街批鬥、甚至為此自殺、掉腦袋的荒謬事情無日無之,終于釀成了全國性的“紅色恐怖”,成為禍國殃民的十年文革浩劫的第一聲“驚雷”。
文革結束後的1979、80年間,對所謂“港臺腔”的第一次討伐,是借對李穀一所唱的《鄉戀》的“氣聲”的批判修理,開始了對“小鄧”–鄧麗君流行歌曲的全國性查禁。結果鄧麗君越禁越旺,簡直呈現“一唱傾城,再唱傾國”之勢,“老鄧不如小鄧”反成為老百姓中最早流傳的政治笑話。
隨後,借用對一部描寫日本妓女的電影《望鄉》的批判機會,當時的北京市委開展“小清汙”,在清華大學設門衛,檢查師生的頭發長度和褲腿寬度,查禁那時候開始流行的長頭髮、蛤蟆墨(墨鏡)和喇叭褲。因為文革“破四舊”的慘痛記憶猶新,此事引起輿論大嘩,當時的“改革派”領導人甚至特意指出舞劇《絲路花雨》中展現的敦煌壁畫裏的“胡服”和喇叭褲,來証明“奇裝異服”“古而有之”,批評這種文革遺風的回潮。
中共宣傳部門在八十年代中期結合“嚴打”先後推動的“清除精神污染”和“反自由化”運動又故態複萌,把鄧麗君和港臺音樂與西方現代派藝術一起綁起來挨批,開家庭舞會則被以“流氓團夥”的罪名判刑甚至槍斃,配合各種言論收緊之風,有心人除了文化領域的“淨化”以外,開始對“經濟部門的精神污染”進行批判,實際上變成保守勢力對改革開放的反攻倒算。
九十年代初期,借助於“六四”天安門屠殺後的肅殺空氣,中共宣傳部門 大力推動“反和平演變”運動,報章以討論“姓社?姓資?”為名淨化媒體輿論,清算經濟特區與市場經濟,當時的中共領導人江澤民 蟀傽郃平n讓“個體戶傾家蕩產”。這種開歷史倒車的行為終於引起鄧小平的警惕,而引出了隨後的“鄧南巡”與“提防右,但主要反對左”的著名指示,終於使得九十年代中期掀起了新一波的改革浪潮,保住了二十年的改革開放成果,造就出今天中國大陸終於得以躋身於世界經濟強國的“小康”局面。
溫故而知新。以政治權力幹預社會民衆的生活權利,以行政手段強行介入 民衆的個人生活選擇問題,從而使社會生活的僵化導致政治行為的僵化,中共宣傳部門在這方面實在劣跡斑斑也教訓深重。在中共領導人都在公開場合大唱鄧麗君的 今天,關於“港臺腔”的干預則更顯得荒謬絕倫—“干卿底事”。
主持人用什麼樣的聲腔說話,那完全是流行文化與消費市場的自然選擇,如果文化受衆不喜歡,它自然就會淘汰,就像今天的聽衆已經厭惡了“革命腔”一樣。況且,從中共今天的統戰、統一大業而言,以行政命令遏制“港臺腔”,難道其中不是包含一種政治歧視、一種唯京腔獨大的“中原心態”和專制心態麼?凡事政治化、道德化、意識形態化,既是中共作為執政黨的痼疾也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毒瘤。中國如果要進步,還是讓文化的歸文化,生活的歸生活,政治的歸政治,“井水不犯河水”吧。
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果華夏大地還在重復上演著老掉牙的的老故 事,中共宣傳部門永遠擺脫不了為頭髮尺寸、服飾顏色、聲調軟硬大動干戈的“黨人”嘴臉,那就不單是我們這個民族之恥,也將會成為所謂“胡溫新政”的恥辱的 標記。歷史老人“心水”很清,它會把每一種時代笑談和悲喜劇都記錄在案的。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