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修道士造就今日露天博物館
【大紀元6月14日訊】Cappadocia地區相當寬廣。我們來到一區有一大片大石塊處,看到的是一些顯然經過人工挖成的大洞穴,有石門也有石梯,有的賣起紀念品及土產。這些洞穴,並非現代人挖來使用的,而是從中古時期就有的基督教修道士住所(monk cells)遺跡。
相傳四世紀時,君士坦丁大帝直接受到神的啟示轉為虔誠的基督教徒,從此政教合一,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聖俗兩體合一的基督教皇帝。他另外建都於原名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終於導致羅馬帝國的分裂。他的東羅馬帝國又名拜占庭帝國,子民信奉東正教(Eastern Christians),教規甚嚴,標榜苦修。
西元四、五世紀時,Cappadocia地區開始有修道士的蹤跡,他們大概想逃避塵世而選擇較艱困的環境來隱居,過著清苦孤獨的日子,以求潛心向主;這一帶稀少的物質享受正合他們來修心養性吧!這些修道士刻意尋找較隱密的石塊,挖個洞穴及石梯,能棲身避風寒就已足夠,甚至連窗子都沒有。
此地的土壤屬凝灰石(tufa),是一種表面雖硬但容易挖的石材,挖出來的石面遇到空氣才會變硬。凝灰石也非不毛之地,挖鬆後加上肥料,就是很好的農耕地。
七世紀以後,回教入侵西亞,更多的基督徒到此避難,形成了小的村落。眾人合力「挖」出教堂,供大家禮拜,聚會。八到十世紀,洞穴教會是極盛時期,估計至少兩千個以上分佈於Cappadocia地區。
值得注意的是,西元七二六年至八四六年間,基督教有一段祭拜偶像時(iconoclasticera),嚴禁教徒膜拜偶像,所以任何聖者或先知的畫像都不能在牆或天花板上出現。洞穴教堂中較簡單樸素者多建於此時期,只有大挖洞及單廳,牆上及天花板上毫無裝飾。
拜解禁之賜,以後建造的教堂就華麗繁複得多。尤其在十一至十二世紀,由首都君士坦丁堡向東傳來的建築風格就大不相同,不僅內廳有四個圓柱(colume),並有半圓形的橫樑(apse),以及圓頂式的天花板(dome)。牆及構樑以及圓頂天花板上都畫滿了基督、聖母、天使、聖者,以及君士坦丁大帝及其母親海倫娜等的畫像。到處是聖經的故事,面,或皇帝及皇母皈依基督教的傳說。今日觀光客參觀一間又一間的洞穴教會,欣賞這麼多豐富的壁畫(frescos),和瀏覽博物館一般,不同的是,Cappadocia整個地區正是一個沒有界限的露天考古博物館!
較諸其他拜占庭帝國主要城市的教堂內留下的壁畫,Cappadocia地區的壁畫,當然技法單純得多,但在樸實中也能讓人感受到強力的宗教力量。修道士閒來大概只有以畫自娛,取材自然以他們所熟悉的宗教故事為主,而此地區的土壤,含有不同成分的金屬,呈現不同顏色的土與石,修道士們隨手取來,正可用作顏料。大自然賦予這些石塊的奇特造型,及不同時辰下展現不同丰采及顏色的大地景象,相信足夠激發修道士的美術靈感。
時代久了,當然使這些壁畫斑剝褪色,不過人為的破壞才令人痛惜。十一世紀末期,信奉回教的塞爾柱人(Seljuks)統治整個安那托利亞高原,雖未對異教的基督徒大加壓抑,但是許多回教徒來到此地,面對滿牆的人臉及人手,仍會感到十分的不自在。
原來回教徒從不在牆上畫人像,只有花卉、星辰及經文,尤其不能忍受牆上有一雙雙眼睛盯著看。許多壁畫的人眼,就是因此遭到最多的破壞,可以看到刻意挖去的眼睛部分。相反的,基督徒卻迷信將水和壁畫的碎屑喝下可治百病。數千年以後的我們,還能看到這些中古修道士的藝術結晶,實屬三生有幸了。
本文選自蔡惠美 < GO!到不能直飛的地方去 >
攝影:蔡惠美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