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均懋台北十二日電)TFT-LCD 面板廠商著眼生產經濟規模效率及未來液晶電視 (LCD TV)市場商機,持續投入龐大資金,朝更大玻璃基板尺寸的次世代生產線投資。
但相對於 TFT-LCD面板上游多項原材料,所面對的主要問題是更多有待克服的技術障礙,生產經濟規模並不是面板上游原材料廠商在擴產時的主要考量,面板上、下游廠商擴產因素的不巫性,使上游關鍵原材料供給成為影響TFT (面板)產業未來發展及市場的重要關鍵。
TFT 產業上、下游廠商所預見到共同前景,是每年高達 1.5-2億台規模的電視市場,以及各種不同應用領域的中小尺寸市場,尤其 32-42吋間的主流電視市場,更是目前 TFT面板廠相中的兵家必爭之地,但是這必須以第6代、第7代以上基板尺寸的面板廠進行生產才具經濟效率,現有面板廠爭先恐後宣布籌建第6、7代、甚至第8代基板生產線的主因即在此。
為了供應更大基板尺寸的生產線所需原材料,面板上游原材料廠商所碰到的技術障礙更甚於籌措擴產所需資金,縱觀面板上游所有原材料,如玻璃、彩色濾光片、偏光片、驅動IC、背光模組等,沒有一項原材料的擴產有如 TFT面板廠相當顯著的經濟規模特性。
分析一片面板上游原材料所佔成本比重,以15吋TFT-LCD 面板而言,玻璃佔6%、液晶佔5%、彩色濾光片佔32%、偏光片佔12%、驅動IC佔22%、背光模組佔23%;另以30吋液晶電視面板成本結構而言,玻璃佔7%、液晶佔4%、彩色濾光片佔28%、偏光片佔15%、驅動IC佔8%、背光模組佔38%。
以上述比率為基準,計算一家一年採購原材料 500億元的 TFT面板廠花費在各項原材料的成本,買玻璃一年的成本約30億元、彩色濾光片約 140-160億元、偏光片60-75億元、驅動IC 40-110億元等。而市場上供應玻璃的廠商有 5家、彩色濾光片有9家 (內製尚未計入)、偏光片約 6家,驅動IC則需與半導體廠分享晶圓產能等,由數據顯示, TFT面板上游原材料廠商所獲得的經濟規模並不如面板廠來得顯著。
以目前面板所有材料中最缺貨的玻璃而言,全球市佔率超過 50%的玻璃大廠康寧公司 (Corning)台灣區總經理柯康宜曾說,康寧的擴廠投資是以市場需求為考量,不是基於面板廠新增的產能。
康寧現已提供第 6代面板廠所需要的玻璃基板,並準備在下半年生產第 7代面板廠所需的玻璃。康寧擁有卓越的玻璃生產技術,無論在玻璃配方、膨脹係數、溫度要求、重量等各方面均能合乎面板廠要求,且在生產更大尺寸的玻璃上,康寧尚未遇到無法克服的技術瓶頸,不過康寧也坦承,玻璃基板愈大,要維持玻璃表面品質不變,是玻璃製造商最主要的難題 (因基板上要有數千萬個電晶體) ;此外,玻璃愈大,運送過程也變得更為困難。
玻璃尺寸放大,對彩色濾光片的製成技術更是一大挑戰,光是如何均勻進行光阻塗佈就是一大難題,目前正發展中的噴墨列印法、反轉式印刷法等,都尚未成熟。此外,基板尺寸到第 7代時,外製的彩色濾光片即無法運送,為解決此一困難,TFT面板廠自第5代生產線以上,都有在面板廠內製彩色濾光片的計畫,而第 6代彩色濾光片生產線的良率問題,現在正是日本夏普(Sharp)第 6代面板廠運轉順利與否的重要關鍵。
基板尺寸大小對偏光片廠商並無影響,偏光板廠商面臨的主要技術問題,是不同的應用產品對偏光片要求不同,例如汽車內溫度較高,所使用的偏光片與一般筆記型電腦或液晶監視器要求透光率高的偏光片不同;此外,未來龐大的液晶電視市場,需要具抗反射的偏光片,同時不同的廣視角技術,如垂直電場形式 (MVA)及橫向電場形式 (IPS) 的技術,對偏光片也有不同的要求,如何因應 TFT面板廠對偏光片的要求及品質,才是偏光片廠商營運的重心。
雖然偏光片廠商較不受面板廠朝次世代生產線投資所影響,但偏光片上游關鍵材料 TAC(三醋酸纖維素)卻面臨供應吃緊問題,偏光片是由高分子膜組合的產品,原料大部分由日本廠商提供,擴產計畫也掌握在日方手中,這些材料供應穩定與否,攸關偏光片的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