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洋傳統茶道風貌和人文美學意識觀(三)
【大紀元5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謝震南日本京都特稿)飲茶習慣傳承自東土大唐的日本,憑藉島國民族特有的細膩和執著,讓獨樹一格的品茗文化昇華至出神入化的境界。
自從日本天台宗、真言宗(密教)高僧─最澄、空海在「平安時代」從大唐引進茶葉之後,東洋茶道的發展風貌也數度歷經若干重大轉折。
茶葉最初傳入日本,還是不脫藥性療效的傳統觀點。即使到了「鐮倉時代」,入宋求法的日本臨濟禪宗開山祖師榮西,在名著「喫茶養生記」之中,還是強調茶葉的健康實用價值。
到了「室町時代」,分別建立京都「金閣寺」、「銀閣寺」的第三代、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滿、足利義政,雖然首創以中國書畫為賞翫對象,平添品茗趣味的「會所茶」方式,但依舊未能重視茶的精神層面。
一直到村田珠光(一四二二年至一五零一年)、武野紹鷗(一五零二年至一五五五年)相繼出現,東洋茶道才逐漸轉入兼顧精神領域的修為。
村田珠光力倡茶道應併用東洋本土製的飲茶器皿,此外,又獨創僅有四疊榻榻米(方丈)範圍的簡陋茶室,形成「草庵茶湯」風格。
武野紹鷗主張的飲茶之道,首重祛除「我慢」和「我執」等種種不良習氣。
一脈承襲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理念的千利休,在前人的基礎之上,不僅加入哲學思維及審美意識成分,又進一步將「草庵茶湯」發揚光大,以集大成方式讓「佗茶道」WABI正式定型。
東洋茶道蘊含的精神文明和美學世界,透過講究「茶禪一味」、「和敬清寂」、「一期一會」主旨的儀式和流程,具體而微地淋漓盡致。
集東洋茶道體系大成的一代宗匠千利休(一五二二年至一五九一年),曾提出「利休七則」為門外漢解惑。所謂「利休七則」,包括「冬暖夏涼」、「未雨綢繆」等。
結果,登門求問者當下勃然怒曰,這種常識豈非三歲娃兒也曉得。然而,只見利休不慌不忙答說,知易行難,人之常情也。要是兄台也能言出必行,在下自甘忝列門牆。
由這段軼事可知,注重人際關係和待客之道的東洋茶道精髓,其實就是尋常生活的具體反映和靈活運用。時至今日,同奉千利休為第一代祖師的「三千家」─「表千家」、「裏千家」、「武者小路千家」,號稱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茶道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