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10日報導】(據中廣新聞報導)繼續請聽(何立心)製作的新聞專題:〔可摸可玩!認識八里十三行博物館〕。
十三行博物館位在台北縣八里,污水處理廠附近,也是十三行遺址的出土地點,記錄了台灣史前唯一有煉鐵技術的文化遺跡。不過這裡不像一般的博物館,要隔著畫框或玻璃窗來看歷史,而是以劇場式的概念,將許多現場道具搬回觀眾眼前。小朋友可以玩玩泥巴、拼拼骨頭,走進熱帶雨林的長屋瞧瞧,還有9個箱子的古蹟可以摸,當中竟然有真正從13行挖掘出來的出土文物。要到十三行博物館,最簡單的交通方式是從捷運關渡站轉紅13路公車。下車後會看到造型獨特的建築,周圍是空地,還有遠方的海。最有意思的是可以從地面一直走到屋頂上的鯨背沙丘,從遠處看起來就像鯨魚背部一樣的弧度,以及歪斜不正的八角塔,影射歷史真相難以復原。特殊的造型和寓意曾經獲得前年「台灣建築獎」首獎,因此從博物館出來後別急著走,看完古蹟再到鯨背沙丘上看海吹風,相信會有不同感想。全館特意凹陷一點五公尺,在入館前要經歷一段向下伸展的坡道,象徵走入考古的地下寶庫。
入館後,「重返十三行」的體驗隨即展開。巨大的考古現場模型,可以看到當年發掘並搶救出土文物的場景,而進入類似十三行聚落的佈景後,燈光變暗,局部的投射燈和旁白同時出現,觀眾在360度的劇場裡東奔西跑,隨著故事主角認識十三行人的一天。與十三行人同為南島語系的〔伊班族特展〕即將結束,依班族來自馬來西亞的熱帶雨林,特色是架高的干欄式建築。展場不但佈置成熱帶雨林的模樣,還可以聽到實地來自雨林的聲音,包括紅毛猩猩和犀鳥的叫聲等等。同時把當地的樹皮茅草葉搬來台灣,蓋了一座長屋讓民眾體驗身歷其境的感受。帶小孩來參觀的媽媽反應不錯,認為有實體讓小孩的興趣大增。解說員施以潔表示,十三行人和依班族的生活方式、語言文化都有相似之處,因此民眾也可以從中體驗南島語族的文化精髓。除了古蹟的重現,十三行博物館也希望加強教育功能。
42坪的學習體驗室是為親子或學生專門設計的空間,剛剛看到的人面陶罐或雕刻花紋,馬上就可以自己動手做。走廊上還有九個放置文物真品或仿製品的體驗箱,把手伸進去摸一摸,念小學的一對兄妹和家長都覺得很好玩。館方表示,希望博物館是個大家可以參與的地方,而不只是難以親近的歷史課本。各種劇場式的設計,除了讓十三行博物館比較有趣,也才是考古教育真正有價值的地方。中廣記者何立心在台北縣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