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台灣泰雅族抗日足跡
【大紀元3月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張肇麟 新竹報導〕
從養老登山口踏入步道,一路坡度平緩,讓人走來步伐輕鬆,如此優閒的健行環境,卻隱含著這條古道從原住民部落間的「社路」,轉變為日治時期理番警備道路的辛酸變遷過程。
約在兩百五十年前,原來居住新竹縣尖石鄉的泰雅族「基納吉群」中,有一分支向西遷徙進入這片區域,自成「霞喀羅群」。
這兩個具有兄弟關係的部族之間來往仍頻繁,於是踏出了這一條「社路」,不僅穿越了兩部族的獵場,也具有雙方訪親、行獵以及攻守支援等用途。
日治時期,因為日本軍警與泰雅族不斷發生衝突,日本政府便從西元一九二○年起,正式開闢五峰到石鹿的霞喀羅,以及石鹿到秀巒的薩克亞金兩條警備道路,並在沿線建造十多個駐在所與多座砲台,鎮壓強悍的泰雅族人。
也因為當時要便於運送物資與砲車行進,使得步道修築得很少起伏,而且完全沒有階梯,幾乎是沿著等高線前進。
現今隱沒在荒湮漫草間的駐在所,由於年久失修,多數僅剩土牆、砲台遺址,唯一一座保有廳舍建築外觀的白石駐在所,其實是在六○年代改建的。
古道專家楊南郡提醒說若想找尋駐在所蹤跡,可留意何處有櫻花樹,因為日本軍警會在所前栽植櫻花。另外,為了便於監視,駐在所通常設在三面沒有遮蔽的地點。
抵達楓香成林的馬鞍時,步道旁一處隆起的土丘便有一座遺址,牆面屋基全是夯土而成,厚度兩尺多,十分堅實,與其他地區的駐在所建築形式大異其趣。
根據調查研究,這條步道堪稱台灣所有古道中駐在所密度最高的一條,平均約四公里便設有一座,如此高度的警力部署,可知當時泰雅族人抗日力量的強烈。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