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建議 選後重新重視公民道德教育
【大紀元3月2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二十八日電)台灣多位大學哲學系主任與教授今天座談指出,總統選舉過程流於揭短、謾罵、抹黑抹紅、族群撕裂而不可自拔的情緒,選後應轉向締造和好的大和解,新領導人為了台灣未來,應重建互信、對話溝通、合作的機制,更要敞開心胸與在野對話,公民道德教育與人文哲學教育應重新加強重視。
他們同時提醒國人,選後要檢討觀念革新,做為再進步的推動力,不是撕裂情感,才是民主的深層意義,否則台灣沒有明天,鑑於今年底還有一次改選立法委員的選舉,令人擔心又一次族群分裂,建議大家拒絕投票給使用挑動族群情緒競選招數的參選人,讓那些可能撕裂族群情感的政治人物永遠沈默。
三二0總統大選投票後,藍綠票數差距太小衍生的國親抗爭延續多日不散,引發社會不安,中國哲學會因此於今天上午召開「二00四總統大選後台灣社會應該有什麼樣的價值關懷」座談會,由學會理事長、輔仁大學校長黎建球主持,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火旺、陳文團、輔大文學院長兼哲學系教授陳福濱、輔大哲學系教授鄔昆如、政大哲學系教授曾春海、東吳大學哲學系主任葉海煙等人參加座談。
曾春海說,全世界都在看台灣的總統選舉,但焦點不在公投,而在檢驗台灣的政黨、選民、社會的品質,顯示選舉民主的深層意義應在選後檢討與觀念革新,做為再進步的推動力,他引用大陸一位歷史學者兩三年前來台觀察民主選舉的感想說,他歷經大陸文化大革命下放勞改的慘痛,在台灣見到電視上參選人的動員與謾罵,覺得很驚恐,文革時期權力鬥爭相互批鬥的殘酷又浮現出來。顯示台灣選舉問題從深層看是哲學與文化問題,不只是政治問題。
林火旺指出,民主不只是投票,選舉在許多地方不適用,雖說少數服從多數,多數更要尊重少數,即表決以前的討論讓大家能充分表達意見,才是民主。只是不違法,社會仍不可愛,我們還要有有品味的公民,公民道德教育就很重要,也要重視人文教育,台灣目前還不是真正的多元社會,而是排他性的多元社會,處處可見只要意見不同就是不愛台灣、賣台,根本還是單一價值的社會,有必要培養國人多元的胸懷。
學者們指出,西方文化有三大精神支柱,包括希臘理性主義服從真理的哲學式思辯、羅馬服從公益法律的理性語言、希伯來宗教的超越精神,使得西方一些鐵幕國家走向民主的短短時間,比起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來的民主路程好很多,也不粗暴,這些西方文化精髓值得我們學習。葉海煙等學者認為,台灣在建立多元文化時,應涵融美、日、韓、歐洲等國家文化,不應受政治操弄而排斥中國文化,「中國」可以重新解讀,文化中國是台灣人生活的重心,藍綠都會到大陸投資,商業中國也是同意的,政治中國我們則不認同共產黨的中國,對於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大價值,如孔孟的有情有義與民胞物與、佛教慈悲寬容等等,加上前述西方文化的優點,我們都應融合起來,走出偏狹意識,以宏觀創出更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