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許惠安報導﹞昨天上午,宜蘭縣舉辦「宜蘭生活家工商大展」,展示了一個重達1千2百台斤,等於9千6百個小麻糬所組成的超大麻糬。這個超大麻糬,共動員12名糕餅師傅,一共使用800台斤的糯米做外皮,4百台斤的紅豆做內餡,花了一天時間準備材料,再花3個小時製作這個大麻糬。食品店負責人表示,這次是熱身,下次他要準備齊全,向金氏紀錄挑戰。
「麻糬」在台灣各地小吃中,都有其一段演譯的典故。
麻糬,阿美族人稱之為「杜侖」,相傳是夫妻之間情與義的呈現。在阿美族的慶典中有一個僅次於豐年祭的年度盛典,叫做捕魚祭。阿美族人在議定日期之後〈大概在每年的五、六月份〉,由男族人(相傳女族人不能參加捕魚,否則會抓不到魚)戴著漁網、竹筏、酒和由小米做成的點心(也就是杜倫—麻糬),到特定的地點之後,由巫師主持祈禱儀式,然後一起下水捕魚。這段捕魚期間,夫妻不能同房睡覺,因此又把它叫做「禁房節」。不過現在到了捕魚季時,夫妻禁房的規定已經沒有了。
早期杜侖的製作相當簡單,首先將糯米蒸熟,然後放進「塔里」木臼中,用木杵捶打,把糯米捶均勻,同時增加其黏性,使「杜侖」呈現香Q狀,這樣就可以做出好吃的「杜侖」。
過去,吃「杜侖」是不加任何佐料的,純粹吃其香又Q的味道;如果想吃鹹的口味,多半會配上醃的鹹魚、獸肉等。現在台灣東海岸的族人每每在招待外來賓客時,通常會將「杜侖」配上花生粉等,吃法和漢人麻糬一樣。到了台灣光復前,有位「阿發師」則加以改進,而各地業者又精心開發各式的口味餡料,使它口感更加獨特更加豐富。
麻糬也是敬老尊賢的貢品,台灣南部的習俗以麻糬拜玉皇大帝,為他慶生祈福,每當農曆年初8天公生前夕,位於台南忠義路天壇附近的糕餅店,就會擺出麻糬攤做生意,因應拜拜的人潮,有些麻糬攤更得賣到天亮,買麻糬還得排隊。據攤位老闆說,新研製出來的草莓麻糬以紅豆做內餡,包上新鮮的草莓,外面再裹上Q嫩的麻糬,吃起來酸酸甜甜的,有戀愛的感覺,最受女性消費者的喜愛。
麻糬在客家人飲食文化中,也有其「相當」地位。據說早期客家人較困苦,如果有客人來時又沒錢招待怎麼辦?於是就將剩飯搗勻加入花生粉、糖粉變成麻糬。目前一般的台式麻糬口感上較軟,比不上客家麻糬的Q和香。
「牛浣水」麻糬 |
另在新竹縣內灣村有一種特別的吃法,即用老薑汁熬紅糖煮成的湯汁麻糬,因為其形狀就好像早期農閒老牛在水塘中佯倘的模樣,客家人故取其名稱為「牛浣水」,吃時有麻糬的香Q薑汁的甜辣,別有一番風味。@(//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