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人物】尊重生命返璞歸真—玉雕大師高敬圍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6日訊】 (大紀元記者沈芳如台灣報導)高敬圍出生於好山好水的宜蘭鄉間,簡單清貧的家庭從事著勞苦的牧農工作,排行十一的高敬圍是家中最小的孩子,雖然身為眾人寵愛的么兒,但懂事的高敬圍,總是任勞任怨地扛起家中農事。

**天資加努力 靈感源源不絕

十四歲那一年,高敬圍在親友的介紹下,進入台北一家大東山公司擔任學徒。初進公司的他不禁被深深吸引住了!那白如凝脂的玉,豔若桃花的珊瑚,竟能雕得如此精妙絕倫、鬼斧神工?!此時的高敬圍暗暗下定決心,未來將以自己的生命鏤刻出燦爛奪目的作品!


成長的那段歲月裡,高敬圍就是這樣靜靜地一刀刀雕琢,一筆筆刻畫,常常刻得破皮流血也不嫌苦。公司的老闆讚賞高敬圍的聰穎,也疼惜他的努力,因此鼓勵高敬圍繼續進修。於是,白天,高敬圍在補校中捧著書本暗暗苦讀,深夜,高敬圍在星光下默默雕刻,常常弄到三四點都還未闔眼。

在這專心一志中,四周的時光彷彿都凝滯了,刻著刻著,高敬圍皺起眉頭想著苦思不解的關鍵:「天仙的彩帶究竟要怎麼刻才會生動呢?」漸漸地,高敬圍終究不敵疲倦而睡去,隱隱約約中,竟有一群仙女,舞動著飄飛柔軟的彩帶向他飛來,一種神聖莊嚴、不可言喻的感受,啊,高敬圍在讚嘆中醒來!

揉揉眼睛,方才神奇的經歷真真切切,高敬圍憑著記憶中的景象,趕緊把靈活的彩帶雕刻出來。以刀爲筆,刀隨心轉,在高敬圍堅定專一的意志下,十五歲的他,流動著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不捨晝夜!

**先進提攜 邁向新意境

然而,藝術的領域是永無止盡的,高敬圍深深覺得自己所學依舊不夠,於是他開始接觸了繪畫與音樂,並主動買了許多西洋繪畫書籍來研讀,當高敬圍看到米開朗基羅整整花了十四年的時間,才完成了經典不朽的圓頂壁畫後,他深深地被震撼了,自己所傾心追求的,不正是這忘卻自己、為藝術犧牲奉獻的決心嗎?

十八歲,高敬圍來到澎湖縣政府的仁愛之家,教導行動不便的朋友雕刻,在教導過程中,高敬圍遇上兩位前輩,其中一位是傳統的木雕師父,另一位則是年事已高的石雕師父。這位石雕師父語重心長地對高敬圍說:「你年紀那麼小,技術便已如此高超,如果能加強心法口訣,日後必定大有可為!」年紀尚輕的高敬圍,對於老前輩所傳授給他的心法,尚無法融會貫通,只能暗暗記在心中。

不久,高敬圍便入伍當兵了,當兵期間,高敬圍負責在山洞邊守護彈藥庫,清幽空寂的山洞,常是高敬圍修身養息的好地方。有一次放假,高敬圍帶著古箏來到了山洞邊,悠揚的音符在高敬圍的彈指間宣洩流動,忽然,他發現牆角跑出來一隻四腳獸,正搖擺晃動著身體。當高敬圍彈快時,四腳獸跟著搖快,當高敬圍放緩時,四腳獸也跟著變慢。

高敬圍驚異地發現,原來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竟有著奇異的聯繫,那麼,人與宇宙,人與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間,不也存在著相通的律動嗎?體悟到這層理後,高敬圍的思維彷如春雷響起,劃破沈寂,他震驚地想著:「原來石雕師父所告訴我的心法,不單單只是口訣而已,而是他工作六十幾年的精華哪!」當頭棒喝後的高敬圍,像似冬眠以後醒來的春樹,雕刻起來更宛如進入新的意境!

**錘鍊精粹 走出自己的路

退伍後,高敬圍檢視著自己的不足,發現「毫芒雕刻」是自己所缺乏的,但高敬圍試了又試,卻發現即使以西德、日本如此先進的工具,也無法雕成。高敬圍把心一橫,決心將「鐵杵磨成繡花針」,在磨了許久之後,高敬圍便開始嘗試用自己所磨的工具來雕刻。

首先,高敬圍用一平方公分大小的面積,分成四個格子來刻字,漸漸地將範圍越縮越小。雕刻費神事,刻寫舒心迹,短短一個禮拜內,高敬圍竟已能從一平方公分的範圍內刻出一千兩百多個字!高敬圍表示,自己在這過程中從未使用過任何放大器具,因為他想試試人的本能究竟能做到多微小的程度,事實證明,他做到了,並在這過程中體悟出深刻的心法:「心注筆意、眼觀行間、神凝氣守、氣韻綿綿!」

完成毫芒雕刻後,高敬圍覺得自己在內涵上仍缺少很多,於是,高敬圍停下對外在技藝的追求,轉而充實自己的內在,高敬圍整整花了八年的時間,流連在故宮博物院與歷史博物館中,他細細探索著中國歷代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里的豐富文化與深遠意境。高敬圍不斷地思索著,自己要怎麼樣才能錘鍊出自己的精粹,趟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呢?

近年,高敬圍正修煉一套性命雙修的佛家修煉大法—「法輪功」,修煉之後,他對生命也有了更多的體悟,高敬圍表示:「法輪功強調心性的修煉,而自己的創作也將心靈世界的觀照與宇宙萬物的探索合二為一。現在,我已不想再雕刻複雜精細的東西了,因為不管多麼富麗堂皇、精雕細琢,最終都是要返本歸真,回到最純最善的本質哪!」

高敬圍於雕刻中所經歷的喜怒哀樂,在血汗與修煉中淬煉昇華!鋒芒斂盡,隱在樸實無華的心靈中,是高敬圍用真誠與善心,所雕刻出來的作品,純淨沈靜,瑩瑩閃亮!@(//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