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改革遭陽奉陰違 江出生地揚州也如是
【大紀元2月23日訊】亞洲時報記者馬如龍2月23日報導/2003年秋天開始,中共中央對全國靠攤派征訂而生存的一些報刊進行了整頓,但是2004年後,中國無數的縣市馬上又開始改頭換面,以“某某地信息”、“某某地快訊”的名目將原來的報紙變相重辦,連中國中央軍委會主席江澤民的出生地江蘇省揚州之下的地級市高郵,也是如此。諷刺的是,這些“變相黨報”害苦的,正正就是江澤民“三個代表”所提到的的人民群眾。
在中國報刊整頓開始時,連中央級的報刊也只保留了“三報一刊”,全中國數以千計的報刊被關停併轉。數百個發行量達不到3萬份,廣告不到一百萬的縣級報刊更是“殺無赦”。但當風聲稍為不緊時,縣市政府馬上又開始改頭換面地將原來的報紙辦了起來,正應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這句老話。
中共中央報刊整頓和報刊制度改革的原意,主要是想減輕農民的負擔。但是沒有想到的是,縣級報刊不讓辦之後,許多地方父母官員感覺到十分的失落和不習慣。原來,縣裏屁大的一件事都可以成為報紙上的“新聞”,政府的大小會議和領導們的“重要講話”更是可以上報紙的頭版頭條。縣領導的大幅照片也時常是在報紙的各個版面上“頻頻出現”。那些縣報社裏邊,靠“抬轎子吹喇叭”為生的大小“記者編輯社長老總”們更是魂不守舍、如喪考妣。
原來他們在報社沒黃攤時,尤其是到下邊的農村鄉鎮的時候,處處是笑臉相迎、美酒相敬、紅包相送。而自從報紙被“正法”後,他們這些人不但要分流下崗,而且再也沒了往日的神氣和威風。於是不甘寂寞更不甘失落的這幫人,就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去勸說“縣太爺”們另走他途,而不讓有著幾十年歷史的報紙死亡。
經過多次研究決定並且得到下面鄉鎮領導們的“發行支持”後,很多縣太爺們都拍板讓宣傳部長們“想想辦法”。
“足智多謀”的部長和報社有關人員馬上就達成了共識——將原來的報紙還是悄悄的辦下去,不過已經不能再叫什麼什麼報了,而是改為“某某地信息”、“某某地快訊”。
比如江蘇省的泰州地區和揚州地區就有數個地方將原來的報紙都變成了信息或快訊。揚州地區的高郵市(縣級市)的做法更絕——將原來歸屬於該縣教育部門的內部資料《高郵教育》,變為高郵市委宣傳部下屬的新聞信息中心和高郵教育局聯合主辦。這這份公開注明“內部資料免費贈送”的內部資料,並沒有免費贈送。所有的鄉鎮還是按照往年報紙的征訂量進行了征訂。
“我們這些在鄉鎮做事的人,怎麼敢去得罪市里的邊的人,再說征訂好《高郵教育》也是完成了一項政治任務,並且某種程度上也是支持了高郵教育事業的發展。”高郵一鄉鎮負責人叫苦說。
而該市一教師透露說:“這些鄉鎮當官的,看到過去常常給他們歌功頌德的報紙借屍還魂後,他們也同樣是高興萬分。因為他們以後幹出的政績更是需要這個‘報紙’來幫他們宣傳。他們以後的升官發財還得仰仗這份‘報紙’。
“於是,這些鄉陣官員是大筆一揮拿集體財政的收入,征訂了數百份‘報紙’。按照一個鄉鎮和委、辦、局訂100——400份‘報紙’,交納500—2000多元(周報每年每份50多元)來計算的話,那麼這份所謂的報紙,就會收到好幾萬元人民幣的報款。如果再有單位在報紙上刊登廣告的話,那麼這張只有四開4版的‘報紙’的收入就更加可觀了。”
遼寧瀋陽地區3個郊區更是將原來的報紙改了名,並且還要做大做強。原來該市的《於洪區報》《新民報》《蘇家屯區報》一直在當地有一定的影響,並且其中兩家報紙還自己蓋了豪華的報業辦公樓。去年報刊改革整頓掉後,這幾家報社的領導和區縣的主要官員,一直在想辦法“生產自救”。
果然,去年年底《蘇家屯區報》就搖身一變成了《蘇家屯信息》,並且還是發行廣告雙豐收。看得眼熱心跳的其他幾家兄弟報社單位,也是連忙取經大幹,當然還有許多地方的官員,還在觀望中,他們想看看中央對那些“信息”和“快訊”們能不能嚴肅查處,如果不能的話,他們也將學習和借鑒兄弟縣區的“先進經驗”,將辦報事業進行到底。
針對以上現象,大陸媒體研究專家喻國明表示:“一般一個如此規模的小周報,只要數個人手,就可以撐起來,這些官員和地方政府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做法,看來除了要名以外,還有一個要賺錢的思想在作怪。”
據瞭解,既然那些鄉鎮出了錢,那麼這些報紙是不會爛在政府的倉庫裏的,而是還像往年一樣被送到了農村村組幹部的手上。而那些集體出了錢訂閱了“報紙”的農民兄弟,卻是連報紙的影子都不會看到。
江澤民所提出的“三個代表”稱:中國共產黨要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江澤民要是知道連自己出生地揚州也出現這種害苦基層群眾利益的情況,不知道會有何感慨?(//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