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看熱鬧 還是看門道 從吳憶樺事件看新聞處理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17日報導】(據中廣新聞報導)台巴混血兒吳憶樺,在紛爭中已經回到巴西。不過這段期間,媒體從家裡到學校,幾乎二十四小時的跟拍,連吃年夜飯也要直播,以及後來Live搶人大戰,透過畫面,憶樺嚎啕大哭的場面,甚至出現在國際媒體,引發學者批評,認為媒體光顧著搶新聞,沒有兼顧兒童人權。

廣電基金執行長林育卉說,媒體密集跟拍已屬於侵入性報導,而憶樺受訪時,也沒有合格社工師陪同,甚至有一些媒體爆料,有記者為了誘導憶樺接受訪問,竟然以金錢利誘他開口。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王育敏表示,雖然現行法律中無法強制規範媒體的採訪,但是吳憶樺不是公眾人物,其實根本不必大小事都讓媒體拍攝。而且當一再重播搶人畫面,其實對憶樺的同學或是其他孩子,都會很困惑,以為警察就是壞人。

而且讓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密集的在鎂光燈下曝光,是不是公平?雖然憶樺展現了超強的抵抗力,但是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長黃越綏表示,不是每個人都像柯賜海一樣,熱愛面對鏡頭,不斷的採訪,上電視,對大人都可能是一個承受不起的壓力,更何況是一個孩子。

對於媒體把這個題材當成寶,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王雅各也批評,媒體是製造業,不夠專業,對於新聞性有錯誤偏差,以為衝突,競爭,煽情就是新聞性,其實監護權很清楚判給了巴西的外婆,本來吳憶樺可以在寒暑假回台小住,擁有兩個家庭的疼愛,但媒體忙的炒作,把整件事當成連續劇來播,也加深了對方的對立。

社工師江季璇也認為,媒體原本可以在類似案件中負起教育功能,知道有什麼資源可以利用,但是部分媒體,不僅對監護權的議題不了解,後來更演變到民代激情演出,憶樺跟著全家下跪博取同情,甚至升高到外交,政治層次,似乎讓問題更加複雜,完全沒有解決,除了在遇到兒童青少年的新聞,媒體能多有同理心,也希望政府能修訂相關法律,保障兒童受訪的自主權及隱私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