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紀實小說:清月祥雲(一)
序
本文中除了人物的名字採用了化名之外,文中的內容和故事情節都是真實的。寫下來,想與更多的朋友分享這一段特殊歷史時期中幾代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歷程,或許能引起一些有緣朋友的共鳴。
(一)
五十年代初,在西南某省城的一家大醫院,隨著“哇”的一聲啼哭,一個頭髮濃黑、身體頎長的女嬰呱呱落地,父母給她取名為—楊慧清。
小慧清長得白皙漂亮,長長的睫毛,一雙大大亮亮的眼睛好似會說話一般,透著一股靈氣。
慧清的父親趙之同與母親段秋宜,兩人的祖籍均為雲南大理。趙之同出身於書香門第,而段秋宜則是大理南詔古國段王爺的王族後裔。
大理,這座歷史名城, 充滿了傳奇色彩和美麗的神話傳說,多少人都曾想一睹其俊美迷人的山水和神奇景觀。
無論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中白雪始終覆蓋蒼山之頂,如果從遠處眺望山峰,可見頂峰那瑩白的積雪,不禁令人神清氣爽。每當夏末初秋雨後初晴之時,又可見山腰的白雲漫舞,多姿多彩,宛若仙女的玉帶繚繞。而那碧藍澄瑩清澈的洱海,若是風和日麗的夜晚,寧靜清幽的水中,明月倒映其中,竟好似洱海中升起了一輪明月。同時大理又是一個充滿花香的古城,“花枝不斷四時春”。春夏之際,漫山遍野的杜鵑花和山茶花,又使古城透出嫵媚幽香。
還有那唐朝盛世時期文化璀璨、聞名於世的南詔古國;蒼山腳下古樸端莊、雄偉壯麗的大理三塔……
蒼山洱海山水相依,宛如一幅色彩鮮明的山水畫卷。如詩如畫的山水間無處不充滿了美麗的神話故事。蒼山的十九峰十八溪,每一峰都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每一峰之間都有一條清澈透底的泉水從山頂潺潺流向洱海,就像是仙女洒向人間的甘露……蝴蝶泉邊投泉化蝶雙雙飛去的愛情故事仍感動著古今多少男女。
蒼山洱海相融,和諧恬靜,一個神話般的境地。上天雕造了這個具獨特氣質和魅力的地方。
位於蒼山洱海之畔,一座古色古香,具濃郁民族風格的白族庭院,正對大門的照壁上是一幅山水壁畫。庭院之內,居住著一位耄耋老者,一位飽學之士—楊濟謙。他曾經是清朝光緒皇帝時期的一名皇宮官宦,其間風光無比,後來看淡權勢,告老還鄉隱居鄉間,在當地開辦私塾,遠離官場,過著恬淡寧靜的生活。
楊家家訓甚嚴,對子女的教育嚴格依照中國的古老傳統。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積德行善,樂施布道。如果遇到貧苦的百姓要飯,一定要盛給一碗滿滿的飯而不能給一碗不滿的飯。楊濟謙的夫人通曉一些草藥治病的方法,她經常幫助周圍的村民治病,從不收錢。楊家的這些善行使其在當地百姓心目中甚有威望。
然而,就是這個有著“玉洱銀蒼”、“風花雪月”奇景的美妙之地,也一樣逃脫不掉土改、文革的政治衝擊。土改給這個家族帶來了了極大的厄運。
楊家的長孫—楊孟在土改中被定為地主兼資本家,被趕出家們,從此被管制勞動。家中一切財產充公,珍藏的各朝名士的字畫被一把火燒為了灰燼。楊孟每天放牛,早晨趕著牛兒上山吃草,晚上住在草棚中,每天吃的是殘羹余飯,餓的骨瘦伶仃,還要受到批判。在大躍進期間,吃不著飯每日只能靠野菜充飢,村裡的人誰也不肯理睬他,害怕受到連累。終於有那麼一天,他連餓帶病再也沒走出那個草棚,幾天後,村民們在草棚中發現了死去的楊孟。
楊孟的大兒子楊之同,四十年代在財政專科學校讀書,學習期間參加了地下黨,後在組織的“教育”下,不得已與家庭劃清了界限。
土改期間,在那個“親不親階級分”,人性受到扭曲的年月裡,以至父親臨死之時也不敢回家看上一眼,楊之同後來很長一段時間想起這些事情,感到十分的難過與內疚。長期精神壓抑,在五十歲時就過世了。
(待續)
【正見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