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2日訊】中共御用精英們在為現存體制辯護時,最愿意拿俄羅斯和印度說事:俄羅斯經濟的不景气,證明了“公正优先”的整體性改革遠不如中國的“效率优先”的跛足改革;印度的貧困,證明了民主體制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遠不如威權體制。
最近,《新蘇黎世報》發表長篇文章,比較了中印兩國的不同。文章既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介紹了上海的進步与孟買的落后之間的巨大差別,文章認為:“雖然中國的領導人從來無須以選舉取得合法地位,但他們往往更快、更有效地去關心人民的需求。鄧小平的自上而下的經濟改革在全國得到貫徹,而印度的經濟革新不過是猶豫不決的零碎工程。”
同時,文章也從社會整體發展的角度,比較了兩國的政治社會結构的根本差异:印度是民主國家,有定期選舉和新聞自由,“選民可以追究政界人士的責任,可以不投他們的票,以此懲罰他們。”因而,印度的政治制度是可靠的、穩定的,可以避免中國式“大躍進”或“文革”等災難,社會安定的維系“無需動用專制主義或軍人專政的手段,就能控制住生活在貧困中的大多數居民。在北京領導人惊恐万分地動用坦克對付几千名示威群眾時,印度的貧民窟、擁有一億居民的比哈爾邦卻在進行選舉和定期政府更替。”去年曾經陪同印度總理訪華的官員回國后也曾對媒體說:有人說我們現在還沒有出現象北京、上海這樣繁華的城市,的确如此,但我們可以驕傲的說,我們國家不會出現用坦克机槍對付自己的人民,不會把孟買、新德里街頭的乞丐裝上汽車遣送回家,我們的公民手里的選票能決定自己的國家領導人。(大意如此)
“德國之聲”對此文做了頭條摘要轉載,又被大陸网友貼到國內諸個网站的BBS上,引起了网民們注意和討論。
為跛足改革辯護的人,似乎對印度近十年來的經濟起飛毫不知情,對印度在IT等領域領先于中國也不愿提及,而是一味強調印度的貧困落后,并由此質問道:“印度的自由給他們帶來了相應的發展了嗎?”“現在的印度已經在各方面全面落后于經歷了文革倒退的中國,這就是民主制度的优越么???”同時,他們也拉出政治改革先于經濟改革的俄羅斯作陪綁,論證中國式的“穩定第一”和“經濟优先”的跛足改革的优越性。
反對跛足改革的人,雖然也承認印度的經濟發展落后于中國,但他們并不認為經濟落后是民主之錯,恰恰相反,印度的落后除了民族特性、部族沖突和宗教糾紛等原因之外,從經濟制度上講,恰恰源自尼赫魯的國大党所實施的社會主義管制經濟。而印度自九十年代初放松經濟管制而實行自由化改革以來,其法律制度、市場規則和私營企業等方面都明顯地領先于中國,經濟的起飛速度也并不比中國低多少。
從這种爭論中,可以看到如何評价中國改革現狀的兩大思路:是從經濟決定論和政績合法性的角度出發,為跛足改革辯護?還是從政經平衡發展和重塑合法性的角度出發,批判政改停止的跛足改革?或曰:是面包第一唯一?還是自由优先或自由和面包兼顧?深層的价值觀是對人性的不同理解:作為屬靈存在的人類,衡量其生存質量的標准,是物質動物還是尊嚴動物?有网友一針見血地指出:“有人胡說什么老百姓不關心民主只關心自己的肚皮,那為什么很多人要上訪?如果老百姓真的有民主監督的權力,會有那么多傷害農民、工人利益的事?都50年了,民主監督演變成‘監督民主’,輿論監督蛻化成‘監督輿論’,可悲吧?就算農民嘴笨不會說話,那孫志剛等等會說話的就有自己的權利了?”
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貧困人口減少的速度,拋開中國官方的統計數据有多大的水分不說,而只就政府對人的權利和尊嚴的保護而言,印度人所具有的政治的、社會的權利和做人尊嚴,遠非基本權利匱乏的中國人所能比擬。正如某网友所言:“有些人只看到美國民眾游行抗議總統出兵,但是卻看不到更多的人支持布什。印度也是如此,總理有責任有抱負,而且有人支持他,中國有嗎?中國領導只關心自己的權力,誰敢承擔責任?誰又真正支持他?動不動13億人民如何如何,大部分人都只關心自己而已。”
這樣的根本區別,將對占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印兩國的未來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是滿足于中國式的GDP政績崇拜和急功近利的泡沫繁榮,還是追求印度式的民眾授權的合法性和立足于子孫的長治久安,不僅關系到兩國民眾的福趾,也將對亞洲乃至全球的未來發展具有重大的直接影響。
在印度經濟已經連續十年保持高增長的情況下,在俄羅斯經濟已經出現強勁的复興勢頭的情況下,如果中共政權及其御用精英,仍然不肯反思跛足改革的致命弊端,而還是整天拿印度和俄羅斯來為跛足改革辯護的話,那么,從十几億國人的長遠福趾和一個大國的長治久安的角度講,最終的結果可能正如該文所得出的結論那樣:“在外人看來,印度似乎是一個柔弱的國家,一個很脆弱的社會,但這樣的印象只有一部分符合事實。形象地說,中國的結构是外殼堅硬、內核柔軟,印度則正好相反。中國的國家權力部門以壓制力對待個人,卻沒有法制机构向個人提供躲避國家權力的可能。然而在全面控制的外表后面,隱藏著真正的脆弱:歷史上王朝覆滅和革命爆發一再表明,中國是多么容易陷入無政府狀態。”(2004年2月11日于北京家中)
大紀元首發 轉載請注明大紀元。(//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