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中日爭奪俄國石油的“戰爭”

曹長青

人氣 14
標籤:

【大紀元2月11日訊】

中日兩國是能源短缺的亞洲大國,目前正在為爭奪俄國的石油而進行一場悄悄的戰爭。到底俄國是向中國大慶鋪設石油管道,還是向日本海附近鋪設石油管道,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以及對台動武的可能性等,都具有一定影響。

●中共石油短缺嚴重

中國自1993年就出現石油短缺,成為石油進口國;過去10年,由於經濟發展迅速,能源越顯缺乏,石油需求量每年增加5.77%,但石油提供力僅為1.76%,因而石油進口比重直線上昇。

中國海關今年初公佈的統計顯示,2003年中國共進口原油9,100萬噸﹐比2002年(7,000萬噸)增長了31%。中國的石油淨進口已達到每天1,000萬桶,佔需求的80%,相當於美國2000年的輸入淨值。而2000年,中國進口石油只佔需求量的35%。國際能源總署(IEA)的最新數字是,中國去年每天消費546萬桶石油,日本每天消費543萬桶石油,兩國旗鼓相當。

《紐約時報》最近發表的“圍繞俄國石油和天然氣的亞洲戰爭”(The Asian Battle for Russia’s Oil and Gas)分析文章說,2003年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僅次於美國);2030年,中國將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

地處黑龍江省的大慶油田是中國儲量最豐富的油田,但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大慶的產油量,2002年已降到不足5,000萬噸,為20年來的頭一次。該報引述大慶高級工程人員的話說,主要是因為油量不多了,為了延長開採年限而有意減產。減產結果,將對中國石油短缺更造成壓力。

《紐約時報》的文章說,目前中國由於石油短缺,有21個省(佔三分之二)因能源短缺而對電力實行配額供應,並因此導致經常停電,2003年秋冬兩季的停電次數,是去年同期的二倍。

●日本石油90%靠進口

日本的情況更嚴重,石油90%靠進口,主要來自中東地區。據《紐約時報》引述國際能源署的數字,日本一年進口22,000萬噸石油(中國是9,100萬噸)。

中國石油進口主要從中東、經過印尼群島附近的馬六甲海峽輸入。2001年經過這個線路輸入的石油,佔進口總量60%。除了中東情勢不穩可能影響供油外,另外一旦中美發生衝突,中共沒有能力防範美國海軍可能實施的經濟封鎖。

日本的石油進口,也主要來自中東地區,也要經過狹長的馬六甲海峽等險惡地段,因而一旦中東發生戰爭或沖突,日本的石油供應線也可能被中斷。因而中日兩國近年都表現出對俄國石油的強烈興趣,希望從俄國鋪設石油管道,來解決石油短缺及長途運輸缺乏安全問題。如果日本從俄國每年獲得5,000萬噸石油的話,那麼日本原來90%依賴中東的石油,可以降低到60%。

●胡錦濤到俄國游說

中共早在十年前,就開始游說俄國,希望從俄國獲得石油。中國石油公司曾與俄國主要的民營尤科斯石油公司(Yukos)簽署了框架協議,鋪設一條石油管道,具體項目是﹕

由俄國西伯利亞靠近貝加爾湖的安加爾斯克(Angarsk)鋪向中國大慶油田一條長度2,400公里的石油管道,簡稱“安大線”;計劃在2005年開工,雙方合作25年;該項目總投資28億美元;由此中國將獲得價值1,500億美元的原油。

北京相當重視這個石油項目,前後派高層官員等訪問莫斯科,希望推動這個管道計劃﹕去年五月底,胡錦濤出任國家主席之後,首訪國家是俄羅斯,石油問題是主要議題之一,雙方就輸油管道問題簽署了意向書。

去年七月底,鄧小平的女兒鄧榕在莫斯科參加《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俄文版出版儀式後,拜見俄總統普京,以及俄外交部副部長及兩名總統代表,俄媒體說,鄧榕多次提及兩國石油合作問題。

去年九月中旬,中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富才等率團赴俄訪問,主要是謀求俄國不要在鋪設石油管道計劃上變卦。

●日本承諾援俄75億美元

日本也致力想從俄國獲得石油,小泉首相等高層官員,近年密集訪問俄國,向莫斯科推銷“遠東方案”,即同樣以西伯利亞的安加爾斯克為起點,構築一條直通日本海附近港口城市納霍德卡的石油管道,簡稱“安納線”。

去年三至九月,日本經濟產業省資源廳長官岡本、經濟產業大臣平沼赳夫、現任首相小泉、以及前首相森喜朗、外務大臣川口等相繼五次率團訪俄,進行密集游說。川口表示,如俄國同意優先修建“安納線”,日本將提供75億美元資金。日本企業還對俄羅斯“薩哈林一號”和“二號”天然氣項目投資80億美元。

●莫斯科的猶豫搖擺

原來俄國已基本同意向中國大慶鋪設“安大線”石油管道,但日本提出更優惠條件之後,俄國則有動搖,傾向取消“安大線”計劃,而改為把石油管道鋪設日本。

對俄方而言,同時開闢兩條管線的成本過於昂貴,西伯利亞油源也不足以承擔兩條管道,因此俄國必須兩者取其一。

向中國鋪設管道的優勢是﹕“安大線”長度2,400公里,其中位於中國境內的850公里由中方出資。由於線路短,投資小(僅28億美元),會很快建成投入使用(計劃建造7年)。建成後每天可運輸60萬桶石油。

向日本鋪設管道的優勢是﹕“安納線”長度為3,700公里(比向中國鋪設的安大線長1,300公里),總投資58億美元,建造期為10年。但日方同意出資50億美元,另外還向油田開發提供20多億美元。建成後每天可運輸100萬桶石油。

●俄國傾向日本線路

《紐約時報》的分析文章說,俄國看來好像傾向日本的方案,把管道鋪設向日本,而不是中國。原因是﹕

一是原來和中方石油公司簽署框架合同的俄國尤科斯石油公司董事長因逃稅等問題被逮捕,這使北京的方案失去了直接的支持者。

二是俄國高層傾向從經濟角度來選擇石油管道,因而較傾向日本方案,主要是鋪向日本的管道運輸能力大(每天100萬桶,比鋪向中國的多40萬桶),未來可供應日本、韓國,台灣,甚至美國。《紐約時報》引述包括俄國總統普京在內的俄高層官員的評估說,俄國的石油如果能夠供應給世界,而不是中國這一個國家,將對俄國經濟具有重大好處。

三是俄國擔心中國政局不穩,未來局勢有不確定性,因而不傾向於把管道鋪向中國。而對日本政局,俄方則沒有這方面的擔憂。

四是俄國不願看到中國這個不確定性的鄰國迅速崛起,如果中共得到俄國的石油,經濟將會更加強大,再加上大量中國人涌入俄國人口稀少的遠東地區,這已使俄國擔憂。

五是俄國遠東地區的省長普利克夫斯基(K. Pulikovsky)極力主張把石油管道鋪向日本,認為這可促使遠東經濟的發展。《紐約時報》說,普利克夫斯基是俄國總統普京在遠東地區的代表,和總統關係密切。普利克夫斯基相當親日,他自稱是遠東的“日本大使”。

六是俄方所以傾向日本方案,還由於擔心中共不守承諾。俄國曾上過這種當,當年安卡拉曾強烈游說俄國向土耳其鋪設天然氣管道,但管道建成投入使用之後,安卡拉則說,他們不需要那麼多天然氣,要求削減價格。俄國表示要吸取這個經驗教訓。《紐約時報》引述俄國專家的話說,“在這裡,我們很多人相信日本,認為它是一個更可信賴的國家。”

七是俄國總統普京提出,今後10年,俄國經濟要翻一番,因此石油出口對實現這個目標非常重要。現在一桶石油在俄國國內才4點5美元,而國際市場的價格是30美元以上。俄國的石油生產,從九十年代中期的年產600萬桶,2003年中期已上昇到860萬桶,預計今年初將超過900萬桶,產量僅次於世界第一的沙特.阿拉伯。因此,俄國最終決定向中國或是日本鋪設石油管道,可能主要出於經濟考量。而從經濟角度考量,鋪向日本的可能性較大。

●日本方案對台灣具戰略利益

如果俄國最後決定放棄向中國鋪設石油管道,而把管道鋪向日本,則對台海安全,未來台灣能源需求和經濟發展等,均具潛在益處。

石油能源短缺,將對中共可能的對台動武具制約力。2001年,中共能源報告顯示,全國僅有7天的戰略石油儲備;中共準備到2005年把石油儲備增加到30天(美、日等國石油儲備是90天),但這還僅是計劃,而且很大程度建立在俄國向中國鋪設管道、石油進口擴大的基礎上。如果俄國向中國鋪設管道的計劃告吹,中共的石油儲備計劃將嚴重受挫。而沒有相當數量的石油儲備,中共難以實施武力攻台的軍事計劃,因為對外使用飛機、戰艦,需要大量能源,沒有足夠的石油儲備,幾乎難以操作。因而俄國放棄鋪向中共的石油管道,台灣從安全角度,獲得潛在益處。

俄國如果最後取消鋪向中國的石油管道計劃,而鋪向日本,意味著今後中俄經濟關係將相當受限,而兩國經貿額本來就不大(中俄貿易額僅是中美貿易額的十分之一),而沒有緊密的經濟紐帶,中俄兩國根本無法建立真正的聯盟關係;而俄國向日本輸出石油,顯然將對俄日關係的改善與加強,起到基礎性作用。

●石油將導致新的戰爭?

美國“全球安全研究所”執行主任、網絡刊物《能源安全》發行人拉夫特(Gal Luft)近日在《洛杉磯時報》發表“美中圍繞石油的沖突”一文預測,由於中共越來越依賴進口石油,經濟又迅速發展,不可避免地導致北京要像二戰前缺乏能源的日本那樣,向外尋求能源和擴張,為爭奪石油與美國發生利益沖突,並可能導致新的戰爭。但也有學者的判斷正相反,認為由於中共進口石油主要來自中東,經過馬六甲海峽,因此中共在對美國關係上,更會注重合作,而不是對抗,因為中共還沒有海軍能力,保護漫長的石油運輸路線,而一旦和美國發生沖突,美軍有能力控制馬六甲海峽,切斷中共的石油供應。

不管上述兩種預測哪種成真,事實上,美國、日本、中國三大國都越來越需要進口石油,爭奪能源已成為一個趨勢。在這場爭奪中,既有利益沖突,導致三大國之間的關係摩擦,也存在北京為了現實考量(因現在還無實力與美國攤牌,像二戰前日本具有那樣的軍事實力和美國對抗),向美方做出讓步妥協,謀求在能源問題合作的可能性,畢竟中共進口石油多要經過狹長的馬六甲海峽,中共還沒有能力保護這條運輸線。在目前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僅有七天的現實條件下,北京還無法採取進攻性的政策。因此,石油問題,既可能是美國和中共發生沖突的導火索,也可能轉化成美國牽制北京,迫使它支持美國的全球戰略目標(目前主要是反恐)的一張有力的牌。

(原載《爭鳴》2004年2月號)(//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曹長青﹕遠離上帝、擁抱災難的20世紀
曹長青﹕美國不給獨裁者幻想空間
上海一外企支部網上通過雇員入黨
曹長青:用實力和獨裁者“講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