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異位性皮膚炎併發症可合併紫外線光照治療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市十日電)全台約有三百萬人口受到異位性皮膚炎的困擾,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楊仁宏今天表示,在過年寒流來襲期間,異位性皮膚炎門診病患約增加三成,一名十二歲的男童還嚴重到皮破血流引發紅皮症,經過藥物與紫外線光照治療,病情終於獲得改善。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過敏性的皮膚炎,患者通常在新生兒或幼兒期便會發生皮膚變化,根據估計,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罹患率約為11%至15%,全台將近有三百萬人口受到這種疾病的困擾。而且隨著環境改變,國人過敏體質人數增加,異位性皮膚炎的罹患率更是居高不下。

冬天氣候乾冷,更是「異位性皮膚炎」最難熬的日子,其這一陣子寒流一波未走、一波又來,甚至一波強過一波,今年的過年真是讓這群小患者與家人吃足了苦頭。

楊仁宏說,一名十二歲的小六男童,從小皮膚就比較乾燥、皮屑多、會搔抓,但是從沒像今年一樣,一天二十四小時,從頭到腳不停的抓、不停的抓,抓到皮破血流還是無法停止,功課也退步了,雖然有看醫生吃藥擦藥,還是無濟於事,病情無法控制改善。

這名小病患在過年後到醫院門診,經住院理學檢查發現全身幾乎體無完膚,搔抓破皮,皮膚苔蘚化,臉部、耳朵、身體、手腳到處抓的血水和著膿狀分泌物,細菌培養出抗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尤其過敏指數濃度非常高,過敏原偵測結果顯示幾乎對所有過敏原包括黴菌、花草、灰塵、塵(虫滿)、花粉、食物(牛奶、花生、魚、蝦、蛋、甚至豬肉)、動物毛髮(貓、狗)等均產生中度到強度的陽性反應,罹患的正是異位性皮膚炎引致紅皮症、合併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小病患在醫師給予抗生素、短期的全身類固醇與A1紫外線(UVA1)合併治療,不過十天,病情明顯得到改善,並於日前出院,讓小病患揮別皮破血流的痛苦日子。

楊仁宏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基本的症狀就是「癢」,從陣發性發作到持續性,特別是夜裡更加嚴重,可到無法入睡的程度。由於奇癢難忍,長期的搔抓後皮膚變成苔癬化,反而加重原先的癢感,形成惡性循環,持續搔抓的結果皮膚因而破皮、滲出分泌物、出血甚至導致細菌感染等嚴重併發症。

楊仁宏指出,異位性皮膚炎除了可以藥物治療外,目前的A1紫外線或三一一奈米窄頻紫外線是新發展對抗異位性皮膚炎的利器,每週照射三次、每次約照射四十到六十分鐘,較傳統治療方式方便又有效。以往都以類固醇做為治療藥物,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設最近新引進台灣不久的非類固醇局部免疫調節劑:tacrolimus和pimecrolimus藥膏,因為不含類固醇,因此適合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間歇性長期使用,可以有效減低異位性皮膚炎隨時復發的機率。

異位性皮膚炎併發症可合併紫外線光照治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