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鄒景雯╱台北報導〕針對台駐外館處與國公營企業在兩年內正名,陳總統認為,提出「爭取」正名,扮演的正是盱衡台灣外需要的平衡者,美國在兩岸之間,也應該做一個更加平衡的角色,才確實有助區域的和平穩定。
陳水扁總統週日提出兩年內駐館與國公營企業正名的目標,成為投票前一週的選戰議題,在中國與美國的壓力下,總統幕僚昨日完整轉述決策心路歷程。
為什麼要在選舉前夕提出正名?陳總統認為,做為民選政府,不能將日益成長的民意需求置之不理,甚至視而不見,如果「沉默是金」,人民不了解你施政的方向和努力,又如何支持你在國會中爭取過半、將來兌現政見?
陳總統指出,一方面了解國內有此高漲的聲音,「必須認真審視民意的轉變」;一方面做為國家領導人,他也深知國際間對台灣追求主體性不免有改變現狀的疑慮,因此他必須負責任地在國內民意與國際局勢間,做一個「多元力量的平衡者」,爭取台灣最大的利益。其中變更國號的正名絕不觸碰,以免引起區域無謂的緊張,這與台聯訴求更改國名的正名內容有明確區隔。
至於如何找到折衷點?陳總統決定由我對外名稱切入,其決策思維是:中國長期以來不斷在國際間訴求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台灣的許多名稱似乎坐實了這樣的宣傳,在現實狀況下已經發生不少困擾,為了避免混淆不清,台在無邦交國的外館與國公營企業對外稱謂可以列為優先改革的目標,以迎戰兩岸宣傳戰。
整個政策擬定不是突發奇想。總統幕僚表示,希望台駐外館處正名,民進黨上台後一直默默推動,現在仍以「進行式」繼續在交涉,甚至早在國民黨時期就已經著手進行,包括我在美國、日本、澳洲、新加坡的駐處都經過逐步正名的事實,國民黨如今反說正名是意識形態治國,這是自我否定、胡亂反對。
陳總統告訴幕僚,即使是限定在駐館與國公營企業,他使用的語言仍極謹慎,是「爭取」在兩年內達成,既非宣布、也非現在馬上做到,目的在強調這些目標還有一段交涉與溝通的過程,這與去年底推動的三二○和平公投情況並不相同。同時,強調「爭取」也在闡明,雖然距離達成目標不是一蹴可幾,但是不去爭取,怎麼知道做不做得到,如果不爭取,肯定永遠沒有成功的一天。
陳總統週日在民進黨中央發表正名演說後,不改國號、不制憲的全篇談話立即送給美方,希望美國有第一手的了解。總統希望美國能夠由上下文全盤閱讀,即可知曉他克盡承諾的用心其實貫穿頭尾,也不違背所謂的「四不一沒有」。
事後,美國務院或私下或公開兩度表態,依舊選擇性地鎖定駐館與企業改名做出「不支持」回應,總統雖感到非常遺憾,但他私下說,「這樣的結果也沒有什麼不好,剛好可以讓台灣人透徹了解,台灣面臨的真實處境與困難究竟是如何?」趁這個機會,他也要利用最後幾天站台的機會向全民把話講清楚,「對的事情不會因此退縮」。
總統認為,他已經努力地在各種意見扮演調和者,但是美國國務院的發言,講到駐處也就罷了,竟然連台灣自己的國公營企業如何都要講,北京隨後也馬上唱和呼應,似乎已經給國際一種美國對中國「言聽計從」的感覺。
據轉述,總統指出,中國確實有意塑造如此的印象,但這對美國是否有利?美國在兩岸之間難道不需要也扮演一個更加平衡的力量?倘若角色過度失衡,豈有助於亞太的穩定?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