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31日訊】香港人與台灣民眾的民主訴求,常被一些親共政客污衊為「民粹」,但這次借領匯上市事件,在某些政客與親共媒體煽動下的所謂「揪黑手」遊行,才有點「民粹」味道。
領匯上市失敗,特區政府要負最大責任。這樣龐大資產的上市,缺乏縝密周詳的策劃,財金部門沒有給予援助。而在反對者早早表示可能採取法律手段後,政府也沒有應變準備而一意孤行,最後竟由特首董建華警告有人「搞事」,完全不顧香港的司法獨立與司法程序而力圖行政干預,北京也出面表示要維護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云云,企圖用危言聳聽來進行壓制。如果不是事情緊迫,也許北京還會採用由中央「釋法」這一招。
五十萬申請認購領匯的股民表示失望可以理解,但演變為要追殺某人,要揪出某黑手,顯然太政治化、太情緒化、太暴力化。猶記得正是這些親共政客和媒體,在七一遊行前大談要穩定,反對上街,怎麼事隔半年,就用這種暴力語言煽動人上街?這才是煽動「民粹」。
記得,也是在本年內,大家還討論過香港社會的價值觀問題,民主派認為自由民主是香港的主流價值,親共政黨則大談「愛國」才是主流價值,怎麼突然間,愛國政客與愛國媒體,把赤裸裸的愛錢精神,當作香港的主流價值而要上街去維護?
當然,香港是商業社會,投資是正常而必要的行為,賺錢改善生活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別把它庸俗到成為香港至高無上的價值。申請認購是一種投資行為,但是任何一個投資行為,沒有人可以擔保是百分之百沒有風險,一定賺錢;除非像中共太子黨那樣,可以國庫通家庫,國家財產搖身一變而成為自己財產。既然如此,投資領匯沒有成功而出現一些損失,也就不必大驚小怪。
在這次認購領匯事件中,同樣也不可能人人得益。如果定價過低,公屋商舖與住戶受損;定價過高,投資者利益受損。有些情況下,少賺錢是一種損失,輸少也可以當贏,總之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事情。就是領匯上市成功,最賺錢的,還是那些大投資者,小股民只分到殘羹剩飯,但是這些最失望的大投資者卻不一定會上街。
立法會議員中,有些代表普羅大眾利益,有些代表中產利益,有些代表大財團利益,這是多元化社會的正常現象。如果代表公屋居民利益出來講話就是阻人發達,就是黑手,要群起而攻之,香港這個社會不就是中共最反對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的社會嗎?
遊行表達不滿,提出索賠,都是正當的,正如由十多名領匯投資者自發組成的「領匯投資者爭取權益聯盟」,確立了三大訴求,包括向領匯追討利息損失,給予獲配股份的小股東有優先批股權,並促政府訂立保障投資者的法例,值得支持。但是他們不會參與其他團體號召聲討幕後黑手的同類活動,顯然,他們關注自身權益,而不想被利用為他人的政治工具。
也有人打出「維持香港自由經濟」口號,口號也不錯。但官商勾結絕不是自由經濟,不公平的競爭不是自由經濟,自由經濟還必須有健全獨立的法治來保障。內線交易、貪污腐化是中國比較普遍的現象,別讓它侵蝕香港,亂七八糟的內地公司來香港上市,也最損害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領匯暫停上市,股市不跌反漲,國際評級機構也沒有下調對香港的評級,說明沒有損害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反而證明香港的法治還沒有完全「中國化」,可喜可賀。
(作者為居於紐約的政論家)
──原載《蘋果日報》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