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之,唐朝開元年間(公元713年~741年)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著名雕塑家。據北宋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記載,楊惠之最初與吳道子同學繪畫,遠師六朝名畫家張僧繇筆法,號為畫友。後專攻雕塑,「為天下第一」,時有「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之說,譽為「塑聖」,與「畫聖」吳道子齊名。
楊惠之塑像,能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徵與神情特點,合乎相術,故稱古今絕技。相傳,他曾在京兆府塑名優留杯亭像,像成之日,未加裝染,放在大街上,面向牆壁,過路人看其背影就能辨認出是留杯亭其人,其神巧可見一斑。
如今在寺廟中經常能看到的千手觀音像,相傳是由他創造的。據著錄,他的作品有京兆府長樂鄉北太華觀玉皇大帝像、汴州安業寺(即大相國寺)淨土寺院大殿內佛像和枝條千佛、東經藏院殿後三門兩神像與當殿塑維摩居士像、河南洛陽廣愛寺三門五百羅漢像及山亭院楞伽山、陝西臨潼驪山福嚴寺塑壁、陝西鳳翔東天柱寺維摩像、江蘇昆山慧聚寺大殿佛像等。其中,東天柱寺塑的維摩像,形模如生,其旁二侍女尤佳。蘇軾參觀該寺時,曾賦詩道:「今觀古塑維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龜。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變化浮雲隨……此叟神完中有恃,談笑可卻千熊羆。」從詩中可見,楊惠之將維摩像塑成了一個外貌瘦削而有神、談笑風生、旁若無人的形象。
楊惠之曾在郴州通惠禪師院手塑九子母一堂,人物皆坐立地上,不設台座、床具,不著彩色,栩栩如生。宋仁宗嘉祐(公元1056年~1063年)問,解程為郴州知軍,擬為該塑像加床具,著彩色,寺僧鹹以400年藝術珍品毀於一旦為懼,遂罷。後詩人張舜民謫官郴州時,見塑像,讚歎不已,記之於《郴行錄》中。楊惠之作品留傳至今者,有江蘇吳縣甪直保聖寺羅漢一尊。
楊惠之繼承了「影塑」與「浮塑」的技巧,創製出了「塑壁」的新形式。塑壁,俗稱「海山」,即在牆壁上塑出雲水、巖島、樹石,以佛像等圓塑散置其間。楊惠之將當時的山水畫與人物畫結合運用於雕塑中,為豐富中華藝術寶庫做出了貢獻。楊惠之還著有《塑訣》一書,惜已不存。@(//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