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財經消息

商業周刊﹕最令人害怕的辭彙–中國價格

【大紀元12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鄭肯編譯報導)個由國會指定的“美中經濟安全評估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9月23日在俄亥俄州召開年會﹐與會者討論的不是製造業的興盛﹐而是憂心其衰退﹐在會議裡﹐從經濟學家、工會代表到小型的製造商們一個接著一個發言﹐探討著中國這個競爭對手對美國工業的嚴重衝擊﹐其中包括汽車輪胎到電晶板的製造。

商業週刊11月25日報導﹐「中國的價格」這幾個字是在美國工業界裡最令人害怕的辭彙。從一般的情況來看﹐中國的價格少於在美國製造價格的百分之三十到四十﹐ 而最慘的情況是低於生產原料的成本。服裝、電子設備、塑膠產品等的製造商們非常清楚與中國的價格硬拼是徒勞的﹐因為從過去的十幾年來﹐他們都一直不斷的關閉美國國內的工廠。 這就是為何2000年以來造成製造業270萬人失業的原因。同時﹐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到新高﹐今年很有可能達到1500億美元。

現在﹐原本不擔心中國價格的製造商們必須面對這個大陸帶來的衝擊。 這些公司本來可不受進口影響的原因是他們的產業須要高技術、高投資與和客戶的緊密聯係﹐很多這類的公司都是屬於小型與中型的產業﹐大約佔了美國產業界的百分之三十﹐目前在高科技業界也感受到了中國的價格。中國先進網絡設備的出口﹐雖然還在低階段﹐已開始影響價格﹐甚至有人說中國終究會變成主要的汽車出口國。

跨國企業因把生產轉移到中國而加速了大陸的工業化﹐中型產業因而跟隨。 而另一個選擇是留在美國國內奮戰﹐但很可能打一場敗仗。 俄亥俄州立大學商業教授奧德.商卡爾﹐同時也是《中國的世紀》(The Chinese Century)的作者﹐他看過很多當地製造業的奮戰故事後直率的告訴他們說:「如果你還在製造勞力密集的產品﹐趕快出走﹐免的傷重致死。減少百分之五的價格一點用也沒有﹐」因為中國業者可作同樣的調整﹐ 「 你需要的是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型才有辦法競爭。」

其實美國也曾經歷過進口帶來的衝擊﹐像是對於日本。南韓。與墨西哥的進口﹐而且過去在經濟上與中國相安無事的共存二十多年﹐ 但現在情勢開始變化。一直以來認識都是如此 – 美國與其它的工業化國家在知識密集度高的產業上處於領導的地位﹐而發展中國家只能擁有低技術的產業。 在這點上已不再絕對﹐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理察.彿列門(Richard B. Freeman)說:「關於中國我們覺的很驚訝的是第一次我們面對一個廣大又貧窮的國家﹐這個國家不但可以以低工資與我們競爭﹐還能在高科技上與我們爭強。」這兩個面向的結合就是美國面對的困難。

但到底有多困難呢?各方看法不一﹐在一方面﹐與中國經商帶來的利益很是龐大﹐例如美國的跨國企業﹐像是通用汽車、Procter & Gamble、Motorola等﹐經過多年在中國市場裡的苦苦奮戰後終於有所豐收。它們賣出手機、洗發精、汽車與PC給數量近乎一億的中國中產階級人口﹐這個消費群經預估在2010年會增加一倍。Motorola中國分廠的總裁迪藍尼(Gene Delaney)說:「我們在中國的銷售成功對於我們銷售全世界有很重要的影響。」

美國許多公司從中國拿取零件與設備﹐因而得以增加他們投資回報率。現在又部份由於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關係﹐與其貿易的門檻得以降低﹐這點對於美國的保險公司、銀行、零售商等是一個好機會﹐ 而且從中國湧出對原料、商品的需求使世界各地的原材料價格飆高﹐如此一來便給美國的鋼鐵製造業者、採礦業者與伐木業者帶來一筆意外的財富。還有﹐中國商品的低廉價格使美國的通貨膨脹率一直保持得很低﹐如此使其消費熱潮持續加溫﹐美國進而能安然度過一場經濟衰退期﹐全球的經濟成長也能正常。

但從另一方面來講﹐與中國的密切關係也得負出很大的代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美國龐大的貿易赤字﹐其中中國為最大、成長最快的部份。正當美國的消費者在享受中國製的商品時﹐美國國際收支差額的虧損率幾乎達到國內商品的百分之六﹐這樣的交易差額加上美國的預算虧損促使美金匯率下跌﹐從而引起疑慮﹐擔心全球經融體係會出現裂縫。而中國把自己的貨幣固定在美金的標準上﹐幾乎所有分析家們認為人民幣被低估了。

美國腐朽的根基

大多數的預測都認為美國對中國的赤字會加大﹐因此這個問題浮現 – 美國的工業基礎是否已腐蝕到危險的程度了? 雖說目前美國衝擊最大的工業都是那些本來就該移植到低成本國家的工業﹐但中國正在高科技的工業方面走上坡﹐像是增加製造汽車的技術、特殊的鋼鐵、石化產品與晶片等﹐這些工廠的目標在於滿足中國無底的需求﹐但危險就在於如果中國的經濟成長停滯不前的話﹐就會造成供過於求﹐掀起一波出口潮﹐因而毀壞美國新形成的工業佈局。

那就是為何與中國的交易比1980年時與日本更棘手﹐很明顯的有些中國出口商使用不正當手段﹐包括智慧財產權的盜用與保障不公平的津貼。雖然華府方面可採用更激烈的手段來制止對於交易法的違背﹐但更大面積的保護政策卻無法實行。 從實際的面向來考慮的話﹐因為美國太依賴於中國的進口﹐若重新加大貿易的限制的話只會增加損失並降低對中國貿易帶來的好處﹐而且不像二十年前的日本﹐中國的經濟是屬於較開放式的﹐持續的降低關稅﹐甚至在交易上對整個世界還有點小虧損﹐這使的美國對中國的赤字更顯眼。人民幣升值30%可能會使情況改觀﹐但這很不可能。因為北京也在擔心失去工作機會﹐和它515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縮水。所以問題還在美國自己如何降低貿易逆差和收支逆差。

同時﹐美國的公司都不再對自己國內的生產力投資了﹐因而在美國﹐工程師的頭銜不斷的在縮水﹐相對的﹐中國的生產競爭力不斷的增加﹐在眾多的優勢中﹐為首的是中國廉價的勞力﹐包括月薪120美元的勞工到月薪2000美元的晶片工程師。即使在精密的電子工程工業中﹐ 直接的勞力佔不到成本的百分之十﹐中國的低薪仍反映在整個生產圈裡﹐從零件、員工到貨物處理﹐只要你想得到的都是。 Penny Co。 的副總裁福克斯(Janet E。 Fox) 說:「所有家俱都是在中國製造的原因﹐其實就是單純的因為中國更能有效的供給生產而以﹐而美國的製造商所處的環境根本不是那回事。」

福克斯的說法很重要﹐中國的競爭優勢不止於不公平的交易手段﹐大概百分之七十的出口來自於私有的公司和國外的投資包括臺灣、香港、美國的公司﹐而這些公司本身就有外國市場的途徑、高科技技術與管理知識﹐而對於中國民營製造商而言﹐除了廉價土地與某些地區的稅收減免外﹐中國政府給與他們的援助是很有限的﹐北京人民大學商業教授顧克劍(音)說:「中國政府無法負擔對於出口經濟的補貼。」隨著資金的流進﹐現代化的工廠一 一在中國出現﹐生產效能因此有很大的轉變 ﹐根據U.S. Conference Board﹐光從中國私營企業的生產力來講﹐連續五年都有百分之十七的成長率

中國需要從美國進口﹐美國大約一年賣出二億四千萬的飛機﹐而在半導體出口方面三年來增加三倍﹐不只如此﹐在穀類、鋼鐵、和獸皮等商品也有所收入。而中國的出口量就其對美國而言以五倍的比例超過自己的進口量。

同時﹐中國不斷的擴張其輸出量﹐通常輸出的速度快到無法以一般的策略作調整﹐卡西帝(Robert B。 Cassidy)是美國貿易代表(U。S。 Trade Representative)的前官員﹐他曾協助協調中國加入世貿﹐現在他在在華盛頓的一家律師事務所Collier Shannon Scott工作﹐專門幫美國客戶處理低價傾銷的案子﹐他說:「日本人、南韓人、歐洲人通常花四至五年的時間發展他們在市場裡的位置﹐但中國在你還沒來的及看到它出現時就把市場吞噬了。」

衝擊帶來的惶恐

Georgetown Steel Co 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其生產的鋼纜用途很廣泛﹐包括橋樑的鋼索與滾珠軸承等﹐他們已與亞洲和墨西哥進口奮戰多年﹐但就在去年時﹐它關閉了六百名員工的工廠﹐並提到了中國跳躍十倍的進口量﹐此量從2001到2003年達到252000頓。 Seaman 造紙公司專門用自動化的方法製造裝飾紙﹐儘管如此﹐中國的進口還是佔了市場的三分之一﹐81呎長的彩色紙帶賣給零售商只要九分錢﹐這種價格甚至低於Seaman公司的原料成本﹐ Seaman 的總裁瓊斯(George Jones)說:「我們以為用自動化的生產模式就可抵銷中國勞工的價格﹐但事實證明我們做不到。」

隨著零件與設計工業隨著生產線移植中國﹐美國的工業基礎也漸漸腐朽﹐塑膠製造業和機械設備製造業過去五年來急遽縮水。市場研究單位Global Sources Ltd指出﹐ 美國印刷電路板工業的銷售量自2001年以來從一億一千萬美元降到低於五千萬美元﹐然而就在這同時印刷電路板從中國銷售出來的量竟然還加倍﹐今年達到大約三千四百萬美元。大部份主要電子原料的生產都出走了﹐包括壓層板的生產﹐「整個工業都被掏空了。」

電子業的移走開始於1990年代﹐那時台灣把工廠與供應商移跨台灣海峽。就在近四年前﹐美國曾出口四億五千萬美元的電腦硬體設備﹐但現在出口量已滑至二億八千萬美元。 Flextronics Corp的CEO馬科斯說:「所有電子硬體的製造都移去中國了。」

萬有引力般的拉力

美國的網路設備市場為其利益優勢的堡壘﹐現在中國甚至在這方面也開始展露頭角。11月15日﹐ 3Com Corp公佈了一個新的數據通訊轉換系統﹐可以提供給超過一萬人使用網路﹐此轉換係統據說是Cisco 產品的兩倍效能﹐但價錢卻少了百分之二十五﹐其秘密為何呢?原來3Com Corp採取較低的毛利率策略並與中國電信業泰斗華威合作﹐此計劃動用了一萬二千名工程師﹐這是第一次由美國的公司賣出在中國設計與生產的網路設備。Cisco的總裁 Chambers雖沒提到中國﹐卻說:「一群強而有力、價格競爭力高的商業對手不斷浮現﹐特別是在亞洲方面。」

中國的下一步就是針對核心工業中精華部份﹐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Corp在北京的外郊設立了一個晶元廠﹐專家說其廠製造的12吋珪單晶才僅僅落後Intel Corp兩代而以﹐但此廠並不會直接與美國的晶片業者競爭﹐因為它們是根據合同生產﹐僅管如此﹐ U.S. 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n警告說﹐只要在2006年前﹐中國再多增幾個12吋晶元廠﹐ 在美國的資金、人力、研發與設計的資源就都會被以「萬有引力般的拉力」吸進中國。

但中國能主導一切嗎?11月7日﹐東方汽車公司與Honda汽車公司宣佈他們的合作計劃﹐它們將共同投資三億四千萬美元來提升Honda CR-Vs和Civics生產量達五倍之多﹐也就是在2006年將生產12萬輛車﹐東方汽車公司希望藉由Honda有彈性的生產系統來達到世界水平﹐東方汽車公司總裁苗偉(音)說:「Honda將賣些中國造的汽車到歐洲去。」Nissan汽車公司也提到要與東方汽車公司一起外銷。

中國造車業者正在找尋供應商﹐希望它們的外銷有天能得以維持﹐在杭州的汽車零件製造業者Wanxiang集團在1969年時本是一個鄉設的農具販賣小鋪﹐現在已是一個集資二千四百萬美元的廠商﹐並供應中國的生產線組裝工廠包括通用汽車、福特、Volkswagen等等的零件﹐除此之外﹐還外銷其製造的百分之三十﹐兩年內﹐中國的汽車廠就不在像已往一樣必須買至少百分之四十的國內汽車零件﹐因為Wanxiang已準備開始營運一家值四千二百萬元的工廠﹐裡頭裝滿了美國與歐洲的設備(testing gear)﹐ 而且自從一九九九年以來﹐ Wanxiang已併購了十家美國的汽車零件廠商﹐其總裁Guanqiu說:「我們的目標是獲取技術與管理的知識﹐當然最重要的是能有海外的市場。」

今年﹐廣東與福建的工廠第一次面臨勞力短缺的窘境﹐通常中國的製造商都依賴進口的貨品﹐像是鋼、塑膠等原料﹐市場的需求量劇增對他們來講無異於把成本提高﹐而能源的短缺已逼製造商們在一週內關閉工廠數次﹐惡性的價格戰使幾乎每個工業難以生存。北京大學經濟學家Zhang Weiying說:「有太多小公司在激烈競爭﹐他們都把利潤擠沒了!」的確﹐由於有很多中國的公司由於對利潤和統計的不了解﹐許多貨品的訂價與其成本間的關係都不合理。由此情況看來﹐中國的製造商們應研發他們自己的技術及產品﹐才能迎頭趕上﹐但是關於這點﹐目前中國一直止步不前﹐只能停留在不斷的找低成本的產品生產。

但也不是完全沒進展﹐在一項最近由Industry Week 和Cleveland-based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Institute作的對於中國與美國製造商的調察中顯示﹐百分之五十四的中國公司把研發定為他們的首要目標﹐而美國的受訪者中只有百分之二十六而以﹐而且中國的公司花較多精力在人力的訓練和企管軟體上﹐在新舊程度上﹐百分之九十一的美國公司已有十年以上的歲數了﹐中國的公司只有百分之五十四在十年以上。

只要美國不斷的在產品上創新、保證更好的品質、降低價格、建更多新的工廠﹐如此一來還能在中國的擴張下獲利﹐但美國若不正視並且想辦法處理中國這個工業挑戰﹐它就會失去其經濟強權和影響力﹐所以﹐美國真的負得起這中國的價格嗎?這是個從美國的員工、管理階層到政策決定者都必須問的問題。(//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