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新聞小百科:海嘯
【大紀元12月27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七日綜合報導)海嘯 (Tsunami)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通常是指海底發生地震或火山爆發時,造成滑動斷層,產生重力波向四方傳播,而引起海水上湧、捲上陸地的現象。海面上的颱風、強烈暴風雨,也可能導致海嘯。
海嘯速度視海洋深度而定,經過不同深度的海底,會有加速和減速的現象。在深而廣的海洋,移動時速可達五百至一千公里。海嘯愈接近海岸,速度減緩,但高度為之增加,最高可達三十至五十公尺。
海嘯並不是單一的波動,而是一系列的波動,在深海之中,海嘯波長可達數百公里。許多人往往錯認海嘯已結束,未能及時撤離而遭第二波海嘯吞噬。
太平洋是最常出現海嘯的區域,包括日本和夏威夷在內的許多城市,都有海嘯預警系統,透過地表活動的監控和衛星監測,也能作到有效預測。無預警的地震導致海嘯,則無法防範。
海嘯的英文通常被稱為Tsunami,來自日語「津波」,意指港口內的波浪。目前已愈來愈少人使用tidalwave,以便和潮汐作區別。
歷史上曾出現多次造成重大災難的大海嘯,西元一八九六年的日本三陸大海嘯,造成兩萬七千人死亡。一七五五年葡萄牙里斯本大海嘯,沿岸海浪高達六十公尺。一八八三年印尼大海嘯,伴隨著克拉卡托火山爆發而來,造成三萬六千人死亡,海嘯威力最遠到達巴拿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