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龍:農業部若成立 加強消費者食品衛安
【大紀元12月2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管中維台北二十五日電)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委李金龍表示,保護消費者食品衛生安全是各國趨勢,農委會如果升格為農業部,除了持續照顧農漁民外,也會注重消費者的食品衛生安全,未來研擬在農業部內設立專責部門,加強把關。
行政院規劃修正行政院組織法,農委會擬升格為農業部,加上全國農業金庫明年正式成立,農業體系將出現重大變革。李金龍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勾勒未來農業政策方向藍圖。以下是訪談紀要。
問:行政院規劃修正行政院組織法,成立20週年的農委會將升格為農業部,請問主委對農委會的轉型有何期許?農業部未來的政策目標為何?
答:農委會過去重心放在農漁民身上,未來如果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會多著重消費者的食品衛生安全,這也是各國的趨勢,因為農產品供應消費者,農業單位是農產品衛生安全的第一關,農政單位會加強這方面,在內部設計中,消費安全擬設一個司,第二個部門是政策策劃。
農業部是新的部,外界有雜音認為農業產值占 GDP不到2%,有那麼重要嗎?其實,「農為國本」,即使是現代化的歐洲、美國及日本,農業仍相當重要,在落後的國家,農業也很重要,不能單純地以占GDP的比例來看待這個產業重不重要。
行政院規劃這樣的組織調整、重視農業,農委會覺得很高興,畢竟,廣大的農漁村如果穩定,對社會有一定助益,反之,就會有不安的疑慮。
問:全國農業金庫預定明年正式成立,主委對全國農業金庫的運作有何期許?未來農業金融體系的藍圖為何?
答:全國農業金庫其實是由一個社會運動衍生出來的產物,當時金融市場競爭激烈,農漁會信用部規模小、逾放比率增高,政府依金融機構合併法規定,總計36家農漁會信用部被商業銀行接收,但這種作為在農漁民的認知中有不同感受,農漁民認為農漁會信用部是農漁會的心臟、血脈,如果心臟沒了,整個運作就出現困難,事實上這也是言之有理。
2002年10萬農漁民走上街頭,主要訴求之一是希望農業金融能從一般金融分出、成立農業金融局專責相關工作,並希望設立全國農業金庫做為農漁會信用部的上層銀行,事實上,這樣的作為在歐美及日本都有例子可尋。
全國農業金庫從今年年中開始籌備,第二次發起人會議12月24日召開,全國農業金庫資本額新台幣200 億元已經到位,政府出資49%、農漁會出資51%,接下來的重要工作是要讓全國農業金庫運作。
全國農業金庫做為農漁會信用部上層銀行,可收受農漁會信用部轉存款、做為農漁會信用部的輔導銀行、與農漁會信用部相輔相成,並與農漁會信用部作市場區隔。
台灣目前有300餘家農漁會信用部,加上分部,共有1143個據點,如能由全國農業金庫與農漁會信用部連結成一個脈絡發展業務,在通路上應該很方便,類似超商,在偏遠的地方也可提供服務。
原則上,希望一開始全國農業金庫能採取穩健方式,未來如果業務擴展到某一程度,不排除設立區域中心,但盡量不設立分行,因為好的據點都被商業銀行佔據,如果到農漁村,又會與農漁會信用部打對台競爭,但設立區域中心既可補分行的不足,又可統籌每一區塊,例如,北部可以消費金融業務為主,生產重鎮的南部則可以生產融資為主;我相信,如果有妥善規劃,全國農業金庫未來在激烈競爭中仍有機會。
而全國農業金庫的資金是否妥善運用必須取決於董事會,未來希望能組成一個強而有力、以經營掛帥的董事會,而不是酬庸性的董事會,任何放款、資金融通都會有風險,全國農業金庫如有專業團隊,可以考慮到這方面的問題,業務推動也會有節奏性。
至於全國農業金庫第二次發起人會議確定董事及監察人,基本上,對董監事的構想是希望找二類人選,包括機關團體代表,例如農漁會代表、主管機關代表,另一類是專業人士,如此一來,全國農業金庫董事會不但可以有效反映股權比重,更有專業人士做重要決策,可以彰顯董事會的功能。
問:台灣農產品品質優良,蝴蝶蘭、烏龍茶、芒果與台灣鯛是外銷四大旗艦產品,其他包括雞肉、米外銷也有具體成績,農委會對於台灣農產品外銷有何具體計畫?
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市場要開放,入關前大家評估認為農業會很危急,並預估入關第一年農業產值會減少240億元、農業就業人口會減少2萬人,不過,事實上,入關年2002年與入關前的2001年相較,農業產值僅減少10億元,即使到現在,也僅減少10億元;農業就業人口在2002年不減反增,因為當時經濟不景氣,農村吸納城市回流人口,今年底與2001年相較,農業就業人口減少3000人左右。
簡單地說,台灣加入WTO後,農業並未因此垮掉或崩盤,而且WTO的140多個會員體農業也沒聽說因此就垮掉,但困難是一定有的,外國農產品大量進口,台灣是小農制度,生產成本相對較高,競爭力相對較弱,去年體認到這個問題後必須設法突破,台灣的農產品也要攻出去、不能坐困愁城。
為此,農委會提出加強農產品國際行銷方案,這項方案從今年起推動,預備以3年時間投資新台幣22.5億元,3年後希望每年能創造65億元的外銷值。
台灣農產品很多,品質精良,農委會選定蝴蝶蘭、烏龍茶、台灣鯛及芒果做為四大外銷旗艦農產品,旗艦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要強,蝴蝶蘭是台灣強項,全世界二珠蝴蝶蘭中就有一珠是台灣生產;且台灣的製茶技術好,台灣烏龍茶是全世界最頂級的烏龍茶,受到國外消費者喜愛;此外,台灣漁業育種技術也是全世界最好,每年生產八萬至十萬公噸的台灣鯛,外銷即占二分之一,外銷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日本及阿拉伯國家;至於台灣水果又多又好,主因台灣位於北半球,農業技術有溫帶國家的水準,以溫帶技術水準生產亞熱帶及熱帶水果外銷到溫帶國家,這是一個機會,農委會現在已挑出芒果、香蕉、鳳梨、荔枝、木瓜大力促銷海外市場。
農委會目前積極在香港、東京、大阪設立海外台灣農品精品館據點,如果成功,未來將會設立第四個或第五個據點,也許在新加坡或美國西岸洛杉磯等地,希望能將台灣農產品帶到國外長期駐點,並雇用當地人推銷台灣農產品,也會媒合台灣與國外業者交易。
問:2005年起雞肉、豬腹(月劦)肉及動物雜碎等產品將要取消關稅配額,全面開放進口,會不會對相關產業造成衝擊?
答:衝擊尚待評估,一般直覺反應認為會有衝擊,不過,日本的經驗值得參考,當初日本也是以關稅配額保護其國內農業,3年前全部開放,但日本國產雞肉的消費量不降反升,因為業者提升技術與品種,另一個例子是10多年前台灣開放火雞肉進口,但台灣所受影響有限,畢竟口感不同,因此,農委會會協助業者做市場區隔。
與其他行業比較起來,做農的相當辛苦,但農民也有快樂的地方,可以看到成長的喜悅,幫助農民是農委會要面對的挑戰,農委會要把國外的訊息充分告知農漁民,如此一來,會有較好的生產計畫,也有助減緩衝擊力道及提高本國農產品的競爭力。
問:農委會對於台灣漁業發展有何具體計畫?
答:農委會有一個加強漁業競爭力的方案,全世界公海捕撈國家台灣排名第五至第六名之間,鮪魚捕獲量是全世界第二、魷魚是第三大,公海捕撈上雖然是大國,但台灣的麻煩是魚的消費不夠普遍,捕撈很多魚卻是賣給外國人,希望能推廣國人吃魚,台灣每人每年吃魚的消費量是38公斤,鄰近的日本是66公斤,如果台灣對魚的消費量多一些,容量就會擴大。
問:最近部分社運團體聲援「白米炸彈客」楊儒門,農委會要如何回應農民及社運團體對農業的期許?
答:楊儒門應稱為「白米炸彈犯」,稱「客」有點怪怪的,我對楊儒門的處境感到同情,農委會也在注意楊儒門的訴求,現在是多元社會,部分社運團體聲援楊儒門,農委予以尊重,但在文明社會應遵守法令規範,不能以不符合法令規定的動作做為訴求的手段,這種做法不足取,如果人人如此,社會就沒有秩序。
我不能認同楊儒門的行為,也不同意用這種恐怖的手段作訴求,但願意傾聽楊儒門的心聲,農漁民及社運團體如果有意見,個人與農委會也願意虛心接受、檢討改進。
事實上,在就任主委當天即宣示要傾聽農漁民的聲音,做為施政依據,也明白要求農委會人員工作地點應是在山邊、田邊、海邊,而不是在台北的冷氣房,同時要求每月舉辦農漁民產銷班座談會,希望農委會人員在第一線接觸農漁民,多了解農漁民的心聲,千萬不要自以為是,也不可以「好官我自為之」或高高在上。
問:台灣在民國86年發生豬隻口蹄疫,目前是施打疫苗的非疫國,預計何時可以正式除疫?
答:口蹄疫傳播很快,是一個很討厭的疫病,阿根廷花了1世紀才撲滅口蹄疫,但不到2年又有了。台灣在民國86年發生豬隻口蹄疫,87年動植物放疫檢疫局成立,我擔任首任局長,期許用10年的時間撲滅口蹄疫,當時很多獸醫專家都說不可能,但我認為事在人為,先設定目標再挑戰自己,我向行政院提報防治口蹄疫方案,預定民國94年底要把野外病毒清除,95年起不打疫苗,目前情況「so far so good」(還好),台灣最後一例是在民國90年2月下旬,已經將近4年沒再發生,從今年開始已要求同仁做大規模野外病毒篩選,目前病毒量非常小。
問:對於防治禽流感,農委會的計畫為何?
答:禽流感全名是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最可怕之處是病毒變異速度很快,隨時可能因應環境而變異出新的病毒,個人認為禽流感危機一直沒有排除,台灣鄰近國家都有禽流感,人員貨物往返頻繁,危機仍然存在。早在擔任防檢局長時就很注意這個問題,做候鳥排遺檢測及養禽場監測,農委會很小心,即使是發現H5N2、H7N2等弱毒性病毒,也採取預防性撲殺,避免病毒變種成為高病原性。
現在最令人擔心的是禽流感與人類流行性感冒結合在一起,農委會採取高度警戒。農委會與行政院衛生署密切合作,結合台灣大學、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全力投入疫苗研發。
疫病的發生就像地震,事前沒有預警,絲毫不能大意,恐怕要到12月31日晚上11時59分,才敢說台灣今年不會有禽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