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台灣要聞

東沙海域 發現古沉船

【大紀元11月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楊菁菁╱高雄報導〕中山大學海下技術研究所透過聲納探測,發現明清時期商船往來頻繁的東沙群島海域,有數個古沉船的黑點反應,認定具有打撈價值。這項發現昨天在第二屆國際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中獲得國際海洋學者以及考古學家的重視,紛紛表達希望參與沉船打撈工程。

由中山大學主辦的第二屆國際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及生態保育國際研討會,昨天邀請東南亞海域各國、斯里蘭卡、中國及澳洲、新西蘭海洋學者以及水下技術民間公司共襄盛舉,針對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區域性合作,達成短、中、長期目標。

高雄市副市長林永堅強調,水下遺產保護及打撈相關作業,應該有明確的法源可循,目前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法以及國有財產法並無明確規範,導致水下探測只能限於學術研究或是科技協助,對文化遺產或寶物的打撈作業無法順利推展。

近兩年來,中山大學海下所探討的一項重要水下遺產議題,對於史實記載或是沿海居民的傳說,針對兩岸往來頻繁的台灣海域,及往來南洋必經的東沙群島海域,都探測到有金屬或是影像反應,這些沉船可能是明清古沉船或是民國時期的商船。

最近,透過聲納探測、定位,在東沙群島發現有五、六處明顯黑點,判斷有些沉船已埋沒在海底砂中,有些沉船則是看得到些許殘骸。

中山大學海下所所長劉金源昨在國際研討會中公布這項訊息,獲得在場海洋學者及考古專家的重視,認定非常具有打撈價值,紛紛表達若是台灣政府或是民間要發起打撈行動,他們願意提供儀器或是相關經驗及技術。

東沙群島海象、地象、生物相、氣象、交通文化及水下考古等議題,都是高雄市府海洋局委託由中山大學海下所進行的學術研究,證實東沙環礁是「活的珊瑚所生長出來的」環礁地形,海洋生物資源豐富,也是我國南海最特殊且重要的海洋資源區。

劉金源也強調,此次聲納探測再次確定東沙群島有沉船遺跡,該所去年在基隆外海錨泊區也發現有大型商船的船體,船體完整且體積相當大,原本擔心會影響到錨泊區安全,但最後評估沉船地點在錨泊區的邊緣,基隆港務局最後放棄打撈作業。

參與水下遺產計畫的中華水下考古學會理事長謝新曦說明,台灣海域平均水深為七十公尺,而東沙群島所有沉船深度約在四、五十公尺,他曾經實地潛水下去觀察地形,的確也看到沉船遺跡,但由於海底打撈作業,就像是海底撈針一般,困難度相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