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6日訊】科技篇
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
北宋時期,指南針的使用已經十分普遍,當時已掌握了利用天然磁體進行人工磁化的技術。人造磁鐵的磁性比天然磁體要穩定得多。同時,在指南針的裝置上也有很大的改進,即將磁針穿在燈芯草上浮於水面和放在指甲上、放在碗沿上、懸在絲線上。著名科學家沈括還發現磁針所指方向正南稍偏東的現象。這是關於地磁偏角的最早記載。
在宋代,特別是南宋時期,海外貿易空前發達。為了克服遠渡重洋的困難,保證航船安全,北宋末年已把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之中。
宋代隨著採礦、冶金等部門手工業的發展和抗擊遼、夏、金戰爭的頻繁,火藥、火器的製造技術也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北宋時汴京有專門製造火藥和火器的官營手工業作坊。宋仁宗時,由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記載了以硫磺、燄硝(硝酸鉀)、松脂以及其它不同物質按一定比例和操作程序製成不同用途的火藥,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藥配方和工藝程序的記載。
北宋時,利用火藥製造的火器,主要是燃燒性的,隨後爆炸性的火器也大量製造和應用。到了南宋,更發明了管狀火器,如1132年(紹興二年)軍事技術專家陳規守德安(湖北安陸)時創造了火槍,把火藥裝在竹筒內點火噴射,這是射擊管狀火器的鼻祖。1259年(開慶元年),宋軍和蒙古軍在淮河一線作戰,壽春府(安徽壽縣)軍民創造了一種叫“突火槍”的火器,在竹筒內放置火藥後再安上子窠,用火藥的力量把子窠射出去,子窠類似子彈性質,用石子、鐵塊等製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步槍。後來把竹筒改為鐵管或銅管。
自唐後期以來,雕版印刷術對於文化的傳播、普及和提高,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北宋仁宗慶歷年間,布衣畢昇又在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畢昇的這種發明,在印刷史上是個劃時代的技術創新,對世界文明有著重大的貢獻。
建築的發展
宋朝在建築技術方面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北宋李誡編寫的《營造法式》,就是這一時期建築技術經驗的總結。
李誡(約1060年~1110年),字明仲,鄭州新鄭人。他曾在北宋朝廷的將作監任職十多年,主持過不少土木工程,積累了豐富的建築經驗。同時,他又“考究群書”,鑽研歷代文獻中有關建築工程的記載,集中建築工人的智慧,花了三十多年時間,在北宋初年著名的工匠喻皓《木經》(三卷,已佚)的基礎上,完成了《營造法式》這一部建築學上的巨著。全書三十四卷,分名例、制度、功限料例、圖樣四部分。這本書對大木作的敘述特別詳細。書中還配合文字說明,繪出各種圖樣。《營造法式》的問世,標誌著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已發展到較高的階段,它是中國和世界建築史上的珍貴文獻。
位於河南省開封市東南郊區,有一座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繁塔。根據北宋寫的《北道刊誤志》記載,繁塔是宋開寶年間(公元968─975年),由當朝的官僚倡導由民間募集資金修建成的,在現存繁塔洞壁上鑲嵌石刻中,尚留存有當時建塔捐獻財物者的姓名和年月。到了978年,繁塔才建起一個高高的塔基,直到982年,甚至到宋淳化元年(西元990年),還不斷有人捐獻財物給建塔工程。所以根據塔內碑刻的記載來推測,繁塔大約籌建於開寶中期,竣工於宋淳化元年(西元990年)以後。也就是說,從籌建到竣工,前前後後經歷了20多年。
繁塔在宋代竣工時,原為空心造樓閣誇木結構,是等邊六角九層的寶塔型,塔高240尺的巨型佛塔,極為壯觀。
繁塔的另一藝術成就,是塔的內外壁均鑲嵌佛像,其用不同的加釉灰色方磚砌成,塔表的每塊磚都是一尺見方,為凹圓形佛龕,龕中有佛像凸起,一磚一佛,跌坐其中。佛像的姿態、衣著、神情各具特色,佛像有端坐在單蓮座或束腰蓮座之上者:有手執各種法器的佛像;還有常見騎著青獅的文殊和騎著白象的普賢二菩薩;有六臂或十二臂的觀音菩薩,以及樂伎等等,近七千塊雕像,佛像表情細膩逼真、個個形象鮮明生動、相貌迥異、千姿百態,將繁塔烘托得十分壯觀,顯示宋代雕刻藝術家的超人技藝。
繁塔內各層的牆壁和登道上,琳瑯滿目的宋代石刻題記,鑲嵌有各種碑刻200餘方,碑刻以宋代為主。其中以宋代書法家洛陽人趙仁安所寫的“三經”最為著名。刻石四周雕有蓮瓣開花紋圖案的裝飾,雕技精湛神妙。
醫學的發展
兩宋醫藥學在唐代基礎上有進一步的發展。當時,外國藥物大量傳入中國,因而在宋代官私編纂的醫藥書籍中,新藥品種不斷增加。宋太祖時編刻的《開寶本草》比《唐本草》增加新藥133種;仁宗時所修《嘉祐補注本草》又增加新藥82種。到北宋末年所編印的《政和經史證類本草》新增藥品達628種。
南宋人宋慈(約1186年~1249年)所著的《洗冤集錄》,系統的論述了檢驗屍體的各種方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司法檢驗專著,曾被譯成法、英、荷蘭、德、朝鮮、日、俄等多種文字,廣泛流傳,對法醫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兩宋時期,針灸學也有了巨大的發展。中國針灸學雖有悠久的歷史,但因長期傳抄,其中所載經絡俞穴部位很紊亂。宋仁宗初年,針灸學家王惟一總結了歷代針灸醫家的經驗,統一了針灸穴位,並在銅匠師的合作下,設計用銅鑄成人體模型兩具,刻劃經穴,標注名稱,為針灸教學之用;同時寫成《新鑄銅人俞穴針灸圖經》三卷,不久又把《圖經》刻石流傳,使此後學習針灸的人對俞穴部位能有正確的知識。
南宋的名醫李杲(公元1180 – 1251),字明之,號東垣,後人多尊稱為“東垣老人”。中醫史上的“宋元四大家”之一。
李東垣小時候就和一般孩子不同。長大後,言語忠誠有信用,行為敦厚令人敬重。他在人際交往上很謹慎,與人接觸時沒有開玩笑的話。市面上眾人以為可資娛樂的場所,他從未去過,似乎天性生來就是這個樣子。
由於東垣的母親王氏臥病不起,讓鄉裏的好幾個醫生來救治。是寒證還是熱證,他們的說法都各不相同,各種藥物都用遍了,也無濟於事,最後連甚麼病都沒弄清楚就死去了。東垣痛悔自己不懂醫學而失去了親人,於是立下志願說:“如果遇到高明的醫生,一定要努力學醫,以此永志自己的過失。”聽到易州的張元素先生,人稱“潔古老人”,醫術聞名天下,他就進獻了很多錢物去拜他為師。幾年以後,他就全部掌握了張元素的醫術。
因為李東垣家中很富足,用不著以醫技謀生,又加上他看重自己的品行操守,因此不輕易屈尊為人治病,人們也不敢把他叫作醫生。就是那些士大夫得了病,如果不是非常危急,迫不得已,通常也不敢請他來診治。他最初也沒有把醫作為名份的事,許多人也不知道他精通醫學。後來,他因躲避蒙古軍隊入侵而到了汴樑,於是才憑借醫術結交了一批公卿官僚。他治病時效果顯著的驗案另有書籍記載,下面只是載於史書中或出於名家手筆的幾個驗案。
北京人王善甫,是京都的酒官,得了小便不通的病,眼珠子凸出,肚皮脹大得象鼓一樣,膝蓋以上的皮肉堅硬得象要裂開一樣,不能吃不能喝。其他的醫生們用了甘淡滲洩的利尿藥也沒有見效。李東垣對那些醫生說:“這個病很深沉了啊。《內經》有言:膀胱是津液之府,必須得氣化才能排泄小便。現在用了滲洩小便的藥劑,病反而加重了,那是因為氣不化的原因。啟玄子說:‘沒有陽的,陰無法生;沒有陰的,陽無法化。’甘淡滲洩的藥都是陽藥,只有陽沒有陰,陽又怎麼能化呢?”第二天,李東垣用了陰藥給病人服用,結果只服了一劑藥,病就好了。
西台掾的蕭君瑞,二月中得了傷寒發熱,醫生給他開了“白虎湯”,結果病人的面色變得墨一樣的黑,原來的證狀看不到了,脈象沉細,小便失禁。李東垣開初不知道醫生用的甚麼藥,等到診斷以後,便說:“這是在立夏前誤用白虎湯造成的錯誤。白虎湯大寒大涼,不是行經氣的藥,只能寒腑藏之氣,如果不善於運用,就會使傷寒本病隱伏在經絡之間。有的人又用大熱之藥去補救,就傷陰氣,又會變生出其它病症來,這不是補救白虎湯的辦法。我要用,就用升陽氣、行經氣的溫藥。”有人詰難他說:“白虎湯是大寒之劑,不用大熱藥怎麼能補救,你那樣治怎麼行?”李東垣說:“病隱伏在經絡之間,陽氣不升經氣就不行,經氣行以後本證又會顯現出來了。本證又有甚麼難治的呢?”後來果然象李東垣說的那樣把病治好了。
魏邦彥的妻子,突然間眼睛裏長翳子,從下而上的長,顏色是綠的,腫痛得無法忍耐。李東垣說:“翳子從下而上的長,可知病是從陽明經來的。綠色不是五色中的正色,那是肺與腎共同生病而起的邪氣。”於是就瀉肺、腎的邪氣,並用入陽明經的藥作為佐使藥。服藥後本來已經見效了,後來病又復發了三次,並且隨著邪氣所來的經脈不同而翳子的顏色也各不相同。李東垣便說:“各條經脈都屬於眼目,經脈有病則眼目相隨。這一定是經絡不調,(月)經不調,則眼目之病好不了。”一問之下,果然是那樣。於是象李東垣所說的那樣去治療,病就不再發作了。
李東垣治病的情況大都像這個樣子。他特別擅長於傷寒、癰疽、眼科疾病。當時的人都把他看成神醫。他所著的醫書,也在世間得到廣泛的流傳。
壬辰(公元1232)年間,他渡黃河北上,暫時居住在東平,直到甲辰年(公元1244)才返回鄉裏。有一天,他對友人周德父(字都運)說:“我老了,想把醫術傳給後世,卻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人,怎麼辦啊?”德父說:“廉台的羅天益(字謙甫),性情品行敦厚樸實,常常遺憾自己所學的醫術不精純,有志於學習,你想傳授醫道,這個人大概可以了吧。”後來有一天,周德父和羅天益一起來拜見東垣。東垣一見面就問:“你是來學習賺錢的醫生呢,還是來學習傳授醫道的醫生呢?”羅天益說:“只是傳授醫道罷了。”於是便跟著東垣學習,日常的飲食用品,都由東垣供給。
學習了三年後,為嘉獎他長期學習不倦的精神,東垣給他二十兩白銀,說:“我知道你生活境況很艱難,恐怕你思想動搖,半途而廢,可用這些銀子作你妻子兒女的生活費用。”羅天益百般推辭不接受。東垣說:“我連醫道這樣的大事都不吝惜,怎麼會吝惜金錢這些小事呢?你不要再推辭了。”
臨終前,東垣把自己一生中的著述清理校勘,分卷裝函,按類編輯,排列在書案上,囑咐羅天益說:“這些書交給你,不是為了我李明之,也不是為了你羅天益,而是為了天下後世之人,千萬不要湮沒了,要把它們推廣施用下去。”東垣於辛亥年二月二十五日去世,享年七十二歲。
李東垣對《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等古典醫籍有很深刻的研究,他的許多創造性的醫學理論,都是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而總結出來的。
當時社會環境因戰亂等因素而很不安定,由於精神刺激、飲食不節、起居不時、寒溫不調等原因引起的疾病很多,這些病用治傷寒的方法往往治不好。李東垣從實踐中體驗到這些疾病的致病因素都能耗傷人的元氣,成為內傷病的病因,因此提出了“內傷學說”。以後,病分“外感”、“內傷”就成了後世醫家辨證的一大原則。
李東垣對“脾胃”在人體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有著獨特而深刻的見解。他在張元素的臟腑病機學說的啟發下,結合《黃帝內經》中“人以水谷為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之說,認識到脾胃對於人體生理活動最關緊要,提出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論。而內傷脾胃的病因,他認為是“先由喜、怒、悲、憂、恐,為五賊所傷,而後胃氣不行,勞役飲食繼之,則元氣乃傷”。可見他已經認識到了,人的情志變化等精神因素在脾胃內傷的發病過程中起著先導的作用,而形體勞役過度、飲食不節,則是另外兩個重要的致病因素。
李東垣的著作,除了三十多萬字的《傷寒會要》外,主要還有《醫學發明》、《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此事難知》、《藥象論》等書。其中《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和《蘭室秘藏》對後世醫家影響很大。特別是《脾胃論》,不但創立了中醫史上的“補土派”(又稱“溫補派”),對臟腑辨證和三焦辨證的診治方法提供了理論基礎,而且為後世儒醫把儒家學說攙入醫理大開方便之門。“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節戒飲食乃卻病之良方”,已成後世儒醫之箴言。
天文學及數學成就
北宋時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名叫沈括(1032年~1096年)。沈括,字存中,北宋杭州錢塘人,比較完整保存下來的著作是他晚年所著的《夢溪筆談》三十卷。
在《筆談》中,作者總結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所達到的輝煌成就,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和工程技術等十分廣泛的領域。
沈括的科學成就,突出表現在天文曆法方面。他在兼管司天監期間,曾破格選拔平民出身的天文歷算家衛樸到司天監任職,主持編修《奉元歷》,以365.24358日為一回歸年,雖比今天實測的365.2422日稍大些,但比當時通行的曆法要精密得多。同時,他還提出了徹底改革舊曆法的主張:按節氣定月,以立春為元旦,不管月亮圓缺,只管時令節氣;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大小月相間,不置閏月。這種把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十二個月份完全統一起來的曆法,適於農業生產的需要。沈括的成就,在中國科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此外,北宋天文學家蘇頌和韓公廉等人,吸取前人有關天文學方面的知識和齒輪應用技術上的成就,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結構複雜、自動運轉的“天文鐘”──水運儀象台,並寫成了一部圖文並茂的詳細說明書──《新儀象法要》,記載了水運儀象台的全部結構。反映出11世紀中國在天文學和技術科學方面的高度成就。
南宋著名數學家秦九韶在著作《數書九章》中,記有高次方程的數值解法和聯立一次同餘式的解法(當時叫做“大衍求一術”),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這一解法的人。
絲織技術
南宋時,絲織技術有了新的提高。蘇州、杭州、成都三個著名的官營織錦院,各有織機數百台,工匠數千人,規模宏大,分工細緻,絲織品種類繁多,產品精緻美觀。
南宋紡織業中最重要的成就是棉紡織業的進一步發展。隨著棉花種植的推廣,棉紡織業逐漸普遍起來。宋人《木棉》詩中有“車轉輕雷秋紡雪,弓彎半月夜彈雲,……機杼終年積婦勤”等句,反映了扦子、彈花、紡紗、織布的勞動過程,以及所用鐵鋌、彈弓、紡車、織機等各種棉紡織工具。
由於新的紡織工具的出現,已能織出帶有細字、小花卉的花布。1966年浙江蘭溪縣南宋古墓中,出土了一條隨葬棉毯,說明江南地區不僅能織布,而且還能織毯,反映了棉紡織業的新發展。
造船業與制瓷業
南宋時期,造船業得到進一步發展。明州、泉州、廣州等造船業中心,仍然製造大型海船。1974年,在福建泉州灣發掘出一艘南宋末期的海船。根據其長、寬、深計算,載重量當在二百噸以上。這艘船的造型和結構都與宋代文獻記載相吻合。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船艙竟多達十三個。
南宋時還普遍製造車船。車船裝有輪子,用腳踏輪,激水而行。
南宋制瓷業的規模宏大,有的窯址堆積面達二十畝,高二十米。臨安鳳凰山下的修內司官窯,所燒瓷器,“極其精製,釉色亦瑩澈,為當時所珍”。景德鎮是著名制瓷中心,產品遠銷各地。浙江龍泉所產傳統青瓷,仍為當時上品。
其它如造紙、印刷、制茶以及火器製造等業,也都相當發達。
【正見網】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