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日記 倒帶人生
【大紀元11月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林明宏◎南投報導) 一盞燈、一本年曆手冊、一本字典、一枝筆,日復一日的記載,李天助從未間斷,從年少一路走過壯年到老年,從青澀歲月轉入蒼蒼白髮,字裡行間都是記憶、都是回憶。
由於搬家和地震的關係,部分早年的記事本遺失,不過手邊仍保留從民國六十年至今的日記,三十餘本手冊,已有些泛黃,打開內頁,因時間久遠的關係,年曆手冊的文字,有些已經渲染而漸模糊,但是散發出來的懷舊味道,則隨著空氣緩緩的散漫於空中。
現年八十三歲,居住在南投縣草屯鎮富寮里的李天助,從年少求學起,便養成天天寫日記、蒐集資料的習慣,為了保存這些過往記事,家中還特別購置數個大型書櫃,書櫃內有他年少的生活照片、日治時代求學的線裝書、服務公職期間的聘書和薪資單等,在書櫃的底層,則有成排用橡皮圈綑綁的年曆手冊,所有的資料整齊的陳列,宛如小型的文獻館。
由於年少求學階段,屬於日治時期,使得李天助有一段時間對於漢文顯得相當陌生,為彌補漢語能力的不足,特別購買古文觀止等古書籍,並借由查字典來瞭解漢文的文義與用法,因此,在他的案頭上,一定放置筆記本和字典,只要不懂的文字,一定查閱字典,並摘註於筆記本中,如今對漢文已遊刃有餘。
李天助對於漢文學習的執著,從年曆手冊中便可窺見,早年的記事,字裡行間以日文居多,近年來的記事,則以中文字為主。
對於長達七十餘年的記事習慣,李天助淡淡的笑說是一種習慣。他說,求學階段,因為日籍教師要求他們天天寫日記,對自己每日的生活、行為省思,誰知道一寫就寫了七十多年,一天沒有寫,還會覺得怪異。
李天助的長女李秀鑾說,從小就看父親天天在寫日記,如今她已升格為祖母級人物,而父親寫日記的習慣仍然未間斷,連今年初生病住院期間,記事本也隨身攜帶,隨時記錄。
李天助說,由於太鍾情於天天記事,當年結婚後,還一度讓妻子誤認為他在寫情書給其他的女子,經解釋後,妻子心中的疑問才釋懷。
天天寫日記,究竟要記載什麼內容,李天助說,日記屬於個人私密的文字記錄,內容大多屬於個人的心情,不過,隨著年紀和周遭環境的變遷,記載的內容也有所不同,特別身體狀況和記憶已不若從前,因此,有時一天的記事,還分上、下午階段來記錄。
李天助指出,年少時的記事,多為求學情形,壯年時,多數為從事公職的記事,如今多為自我反省、生活瑣事、事務的看法,而每年最後一天,則仔細觀看當年度記事本的內容,並反省一年來的事務;每年元旦,則會將新年度計畫,在年曆記事本中逐一撰寫,待年底時再反省。
他透露,由於年紀大,身體狀況也不似當年,因此,最近幾年,記事本中,總會記載自己的簡單資料及重要物品放置位置,孫子輩陸續長大成人,結婚組家庭,但因腦力有限,為避免叫錯,記事本中,均會記載親友的姓名和電話,這些資料,在必要時刻,將可隨時派上用場。
七十年代,草屯鎮編纂全縣第一本鎮誌,當時擔任草屯公所祕書的李天助,便獲選為鎮誌編纂委員,由於長期有記事的習慣,對於鎮誌內許多陳年往事和農業數據資料,直接翻閱記事本便可以找到答案,讓鎮誌內容確實且豐富不少。
前東海大學教授洪敏麟指出,李天助曾任公所幹事、技士、建設課長、專員、祕書等職務,可說是草屯鎮的活字典,而李先生是一位農學專家,對草屯農業發展經過瞭如指掌,難能可貴的是,半世紀來的草屯經建大小細節,一一記述在其記事簿內,簡直是一本重要的文獻檔案。
南投縣民俗文物協會前理事長梁志忠指出,李天助對於史料的蒐集相當認真,若沒有他的參與,草屯鎮誌恐怕無法付梓。
過去縣府文化局出版懷舊老照片時,也特別向李天助情商翻拍部分照片,另外也透過李天助的口述,使一些鄉野記事能予以流傳,「若用草屯的活字典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