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環球好評

中國兩大國有銀行海外圈錢夢難成真

【大紀元11月3日訊】從去年中國概念股海外市場火爆以來,中國政府一直沉浸在華爾街圈錢的美夢中,今年10月即是建設銀行與中國銀行兩家國有銀行預定海外上市日期。經過一年多籌劃,一個黃金夢早已經在中國人的腦中成型:兩家銀行只要能在海外上市,就能圈回來N億的巨額美元。

   中國銀行與建設銀行都想成為第一家在海外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銀行,一直在暗中較勁,但如今兩家銀行都遭遇了無法吸引戰略投資者的尷尬。據英國《金融時報》9月12日報導,作為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一的中國銀行在首次公開募股(IPO)時,遭遇到意料之外的困難:無法為其準備籌資30-40億美元的IPO計劃找到戰略投資者。

   同樣的尷尬在10月上旬落到了中國建設銀行頭上。10月初,中國建設銀行與一些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團進行聯繫,邀請它們在建行赴海外上市前入股。這些金融集團包括花旗集團(Citi group)、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和瑞士銀行(UBS)等,據說日本和新加坡的銀行,以及新加坡政府投資機構淡馬錫(Temasek)等,也被列入了建行潛在投資者的名單。建行這次開列的吸引外資銀行的條件是:如果在建行持有股份,外國銀行集團將能利用前者的數千個分支機構和數百萬顧客,進入中國快速增長的抵押、信用卡和資產管理等市場。

外資銀行何以遲遲不肯入股?

   由於中國金融行業對外資開放的大門一直緊閉,准入機會稀缺,銀行業因此成為外資眼中最大的一塊肥肉。為了進入這一行業,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也曾成為世界頂尖投資銀行激烈競爭的香餑餑。2003年12月17日,中國政府通過官辦的華融公司推出賬面價值近250億元人民幣的銀行不良資產,供國內外投資者進行投標。在這次國際招標中,共有11家國內外投資者踴躍遞交了10份標書,這些國際投資銀行包括花旗集團、JP摩根投標團、高盛公司、瑞銀華寶、摩根士丹利,最後以摩根士丹利為首的投標團購買了華融資產管理公司面值為108億元的不良債權。這一事例說明,幾年以前,在外國投資銀行眼裡,金融系統的不良資產尚且是個「藏寶窟」,銀行本身自然更是待價而沽的金娃娃了。

   這次中國政府推出兩大國有銀行吸引戰略投資者,原以為會有許多外國銀行上門競標,但沒想到此行不利,連當年踴躍收購銀行不良資產的幾位「老朋友」也徘徊不前。其原因概括而言有二,一是銀行的財務信息欠缺透明度。據英國《金融時報》10月8日報導,一些潛在投資者表示,由於中國建行的邀請書缺少詳細的財務信息,讓競標者望而卻步。《金融時報》引述一位駐香港投資銀行家說:「他們讓海外銀行掏錢入股,但卻沒有提供讓後者做此決策的足夠信息」 ;二是給予外資銀行的股份數量有限,無法讓外資擁有經營決策權。在中國現行法規下,外國投資者最多只能擁有國內銀行33%的股份。中國政府設立這一限制的目的,是想保護國內金融行業免受來自海外的競爭。從目前的情況看來,外國戰略投資者持有中國國有銀行的股份比例均未超過20%,這種安排使外國戰略投資者無法對其投資的銀行產生實質性的影響。由於擔心投入巨額資金後卻沒有足夠的權利影響其經營,已經有幾家外國投資銀行主動放棄了這次入股機會。

   由於擔心投資安全,投資者希望中國政府為這兩家銀行的信用「背書」。中國建設銀行計劃2005年通過海外上市融資50億至100億美元。但該行在今年政府注入450億美元現金前,一直揹負著高比例壞賬,這些壞賬是以前政府指令發放給國有企業貸款而成的。因此,投資者要求中國政府作出承諾,一旦中國建設銀行在海外上市後壞賬激增,政府將出手相助。而投資者、建行官員和顧問均認為,為了成功上市,中國政府作出財政支持的承諾絕對必要,這樣可以減輕基金經理人對建行上市的擔心。一位投資者表示:「中國政府必須站出來向投資者作出承諾,說明它不會坐視不管。市場不會輕易相信這家銀行說的話」。在這些投資者看來,對建行的財政支持承諾,也應該延伸到另一家國有銀行中國銀行。

   這一要求中國政府為國有銀行信用背書的做法,並非無先例可循。2003年中國人壽在美國公開上市,金額高達35億美元,曾火爆了好一陣。但到了11月,中國人壽(ChinaLife)在美國上市後遭受美國證監會質詢,於是中國政府做了財政擔保,在中國人壽的招股說明書中增加了一項政府承諾:如果該公司出現210億美元的保單虧損而無法融資彌補虧空,政府將施以援手。投資人士希望中國政府在中國銀行與建設銀行海外上市時遵循此人壽舊例,作出一項有約束力的承諾,即假若建行的不良貸款水平超過了上限,政府將從建行回購不良貸款。

   中國政府會不會為兩大國有銀行背書,目前還未見政府表態。即使中國政府願意擔保,連同去年的中國人壽一起,中國政府需要同時負擔超過百億美元的擔保金額,這是否令投資者感到安全,也是個問題。美中經濟與安全委員會曾於今年6月份向美國國會提交的一份報告,該報告警告說,中國國有銀行在全球資本市場上市,對投資者的「含義」是嚴重的。而且當年國際投資者競相爭逐中國金融系統的不良資產,並未如同當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收購亞洲的不良資產那樣盈利,這個教訓讓投資者不得不謹慎從事。

政府與銀行的隸屬關係讓投資者感到焦慮

  

   儘管投資者援引人壽之例,希望由中國政府為兩家銀行的信用擔保。但另一層不便說出來的隱憂卻是:兩家國有銀行雖經「改制」成了「股份公司」,但投資者對中國政府是否真地願意放鬆對該銀行經營的控制仍表示懷疑。  由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 BCH.YY)改制而成的股份公司週四正式成立,不過人們對中國政府是否真地願意放鬆對該銀行經營的控制仍表示懷疑。一些分析者稱,儘管央行行長周小川等決策者們對中國銀行的改制讚譽有加,但政府干預和公司治理狀況欠佳等問題在中短期內仍將困擾新成立的股份公司。以往,由於政府的干預,中國金融系統的壞帳比率高達45%。以中國銀行為例,該行在過去十年中因內部腐敗問題損失了數億美元,現在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1864億股股份全部屬於政府所有的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Central Huijin Investment Co. Ltd.),這給政府干預留下相當大的空間。Barclays Capital的研究主管Arthur Lau表示,他覺得這次改制的意義不大,是有了形式,但問題是它有實質內容嗎?Lau向道瓊斯(Dow Jones)表示,關鍵問題在於,該銀行能否獨立運營,新的董事會是否足夠獨立,他對此沒有把握。

  另一擔心則來自對中國政府指派銀行的高層管理人員。穆迪的嚴序緯說,中國銀行一直像傳統的國有企業,因此要建立一個能與國際公司勢均力敵的企業文化十分困難。中國銀行股份公司新任行長李禮輝曾在央行和工商銀行工作25年之久,最近兩年曾擔任海南省副省長。從其他省份提拔官員來領導中國銀行,表明中央政府仍握著國有銀行高層的人事大權,並不真想放鬆對銀行的控制。這種做法讓投資者感到不安,他們希望調整中國金融系統的企業文化,向高級管理層注入新鮮血液,吸納那些熟悉市場經濟規則而不是有政府辦事作風的人。

中國國有銀行海外上市的目的:圈錢

  

  中國政府為甚麼捨國內股市而取海外股市,不顧一切地要讓金融企業在海外上市?其公開宣稱的國內股市資金規模小只是理由之一,關鍵是國內股市已經危在旦夕。中國證券市場在設立之初,其目的就是為國有企業解困、卸包袱。當一批問題國有企業,譬如雙鹿股份、濟南輕騎等公司被輕易允許進入股市圈錢,並肆意糟蹋揮霍投資者奉上的募集資金時,就注定了中國股市只能是冒險家展開欺詐活動的樂園。多年以來,從銀廣夏、麥科特、ST紅光、藍田股份的造假,到2004年5月,慶豐股份(600576)、湘火炬(000549)、科大創新(600551)等委託理財「地雷」集中引爆,國內A股市場一直成為上市公司醜聞漩渦的中心地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透明、不規範與監管者執行規則不到位的現象,極大傷害了國內A股市場在國內外投資者心中的公信力,與之伴隨的是國內融資信譽環境愈來愈惡劣。可以說,中國國內股票市場早就墮落成了一個圈錢場所,政府每天惟一盤算的事情就是通過發行新股從市場上圈錢。

   在中國股市已經被投機者折騰成「雞肋」以後,中國政府將主意打到了海外股市,尤其是華爾街,其宣稱的理由是要推動國有企業的改革,但無論是政府還是上市企業本身,都知道真正的目的是圈錢。

   中國企業海外圈錢已經有了先行者,這些先行者暴露出來的問題讓華爾街疑慮重重。美國投資者曾集體訴訟中國人壽,其最重要的依據就是中國人壽沒有披露其母公司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在2002年涉及54億元人民幣資金的違規行為。隨著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數量增多,美國投資機構加大了對中國市場和企業的研究,《華爾街日報》曾列舉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存在的三大缺陷:一是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並不遵循美國或國際會計準則。二是由於缺乏透明度和披露不充分,信用評級機構無法對多數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制定評級。三是中國政府往往對海外上市的多數中國公司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干涉。

中國概念股的起起落落

兩大國有銀行遭遇投資者冷眼,與2003年中國概念股炙手可熱的場面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強烈反差。

   中國概念股在海外市場上確實風光過一陣,2003年是中國概念股在海外市場上最紅火的一年,點火者就是在美國被稱為「股神」的金融大亨巴菲特。巴菲特認為,中國是世界經濟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投資中國企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巴菲特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巴菲特「名人效應」的帶動下,從2003年4月起,海外市場開始熱烈追逐在海外市場上市的中國企業。  

2003年12月,中國人壽金額以35億美元之巨首次公開上市轟動海外市場,香港甚至出現了多年未見的投資者排長龍領取認購表的景象。中國人壽最終公共認購數額達到初步可供認購總額的172倍,其股票在香港和紐約上市的當天漲幅都超過了20%。中國攜程旅行網在納斯達克上市因市場追捧曾經提高了發行價,然而股價在上市首日仍猛漲89%。同樣,在納斯達克市場上,中國三大門戶網站新浪、搜狐和網易的股價在2003年的漲幅分別在220%至420%之間,遠遠超過了美國同行雅虎83%和電子海灣62%的漲幅。

  一時間,國際資本對投資中國概念股熱情高漲,中國概念股價格在海外市場一路上揚,引發了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熱潮,在海外資本市場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投資中國企業熱潮。統計資料顯示,2003年,中國在香港、新加坡、紐約等市場上市的企業共有33家,集資金額接近70億美元。2003年,摩根斯坦利資本國際中國指數飆升81%,主要跟蹤中國H股的恆生中國企業指數飆升122.2%。

  隨著以中國人壽為代表的中國概念股紅透華爾街,要到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猶如過江之鯽排起了長隊,有些人隨之預言海外市場有可能會掀起新一輪中國企業上市熱潮。然而,自從美國證監會質詢中國人壽以後,行情出現戲劇性的逆轉,今年3月4日,中國第二大手機服務供應商靈通在紐約首次公開上市,上市當天收報17.37美元,雖有24%的升幅,但好景不長,隨後卻節節敗退,在上市後不到一週的時間裏就跌破了發行價。8月中旬,靈通的股價跌至每股8.5美元,較14美元的發行價下跌近40%。3月10日TOM在線在納斯達克公開上市,上市首日一度跌破發行價。3月17日,中芯國際在紐約首次公開上市,開盤即跌破發行價,最後以15.52美元收盤,比發行價17.50美元大跌11%。

  6月24日,中國第二大人壽保險公司平安保險在香港首次公開上市,上市當天股價也曾一度跌穿招股價。據報導,平安保險也曾把在香港首次公開上市的規模從20億美元降至15億美元。

  首次在海外市場公開上市的中國新股表現不佳,影響到其它中國概念股。自今年初以來,新浪、搜狐、網易三大老門戶網站的股價不約而同地紛紛「跳水」,跌幅已經超過或接近40%,被迫告別了2003年的「美好時光」。這一頹勢直到9月30日才有所好轉,這一天中國概念股「前程無憂網」成功登陸納斯達克,當天漲幅高達51.07%,同期,早些時候被迫使低價上市(投資者戲稱為「流血上市」)的盛大網絡股價竄升至28美元,這一來又給前程灰暗的中國概念股抹上了一筆亮色,讓那些渴望到華爾街圈錢的中國投機家們雄心再起。

   在中國概念股的艦隊中,建設銀行與中國銀行才是真正的旗艦,兩大銀行加起來預計圈錢逾100億美元,遠遠超過以往中國概念股的上市金額總和。中國政府滿心指望銀行在海外成功圈錢,藉此化解金融危機。當年曾喜滋滋地收購中國銀行不良資產的外國投資銀行這次均裹足不前,就是因為當年的投資已經吃了啞巴虧。這讓人想起了美國總統林肯的一句話:一個人可能欺騙所有人於一時,也可以一直欺騙某部份人,但不可能在所有的時候欺騙所有的人。@(//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