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2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陳麗珠╱專題報導
正當各銀行卯起來衝刺信用卡發卡量之際,然而,隨著物價攀升,民眾壓抑消費慾望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加上選擇多樣化,造成卡友情緒性「喀擦」信用卡的現象也屢見不鮮,根據統計,包含民眾主動剪卡以及遭銀行被動停卡的停卡率高達50%,也就是說,發出2張,大約會被剪到1張,以每張信用卡發卡成本1000元估算,每個月台灣所有發卡銀行大約要損失上億元的發卡成本。
儘管央行已經在今年10月份宣布升息,國內存放利差仍呈現逐年縮小,加上市場資金充裕,不少銀行為了拉客戶,紛紛拿出自有資金,低率承做放款,銀行獲利空間大幅壓縮,只好著眼於消金市場,尤其信用卡的循環利率多達18-20%,消費者只要動用循環信用,銀行不知要承做多少放款業務才能賺到如此豐厚的利差。
根據金管會銀行局統計資料,民國80年,國內信用卡流通卡量不到1百萬張,10年後,90年底流通卡量已經到了2400多萬張,成長數10倍,93年10月底,流通卡數暴增至4200多萬張,在在顯示,近3年的流通卡數增加速度相當驚人。
不過,若以近6個月有消費紀錄的卡數觀察,大約有一半的信用卡多遭到主人「擱置」,冷落在一旁而甚少使用,不僅於此,停卡量也居高不下,停卡原因有主動與被動型,主動停卡的原因百百種,有的消費者說,以前只要簽簽名就可買到喜歡的東西,現在薪水越來越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壓抑消費慾望變得非常重要,遂將部分極受歡迎的百貨公司聯名卡喀擦掉,幾個月下來,卡債確實少了許多。
有的消費者則表示,學生時代就持有的信用卡,以往覺得具有「革命情感」,後來卻發現其他發卡銀行不僅利率低,服務也較好,雖說甚少動用循環信用,還是決定與該發卡銀行「分手」。部分消費者則因為銀行服務態度惡劣,種下被剪卡的惡因。
發卡銀行表示,對於消費者主動停卡的現象,內部非常的關切,主要是光是完成發卡手續,大多數銀行就要耗費800-1000元的成本。
以Combo卡為例,1張卡片的採購成本就要100元左右,再加上委外行銷費用、郵資等等,若是未達到規模經濟,1年下來,光是每張卡的管理成本大約要1000-1300元之間,成本不低。
根據銀行局統計,今年6-10月,每月發卡量大約96萬張至110萬張之間,停卡量則約在57萬張至61萬張之間,等於每個月銀行要白白耗費上億元發卡成本,如何不讓消費者剪卡,每家銀行都煞費苦心。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