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2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丁勻婷╱專題報導
青少年失業率始終居各年齡層之冠,若以去年台灣勞動人口1006萬人為計,總失業人口約50萬人,其中青少年佔13萬人,等於青少年失業人口佔所有失業人口4分之1強,解決青少年就業問題成為政府部門重要任務。
依台灣勞委會職訓局促進青少年就業計畫,青少年係指15至24歲者,其求職困難以工作性質不合最多,高達4成,其他因素還包括技術不合、教育程度不合、工作經驗不合、尚未服役,顯然青少年在學專業技術不足以因應職場,對於就業服務及職業訓練資訊相當陌生,也缺乏謀職判斷能力。
青少年失業者的調查結果也呈現青少年想找的工作以事務工作人員、服務工作人員及售貨人員居多,但有工作機會卻未去就業的原因多為待遇太低、工作環境不良,青少年族群反而鮮少遭遇年齡、性別及語言等限制。
既然青少年屬於失業率最高、勞動參與率最低的族群,究竟是台灣青少年沒有進入職場壓力,還是青少年選擇不工作?勞委會職訓局表示,台灣青少年在學比率及升學意願持續提升,延緩青少年進入職場時間,才會導致青少年勞動參與率不足。
參考英國、德國及瑞典等國青少年就業政策後,勞委會說,歐洲國家也同樣面臨青少年失業率高於其他年齡層的困境,歐洲國家積極輔導措施包括:協助青少年謀職及基本訓練、給與薪資補償性工作、政府創造工作、全職教育及訓練、培養創業能力、建立教育及就業的銜接體系、協助取得職業證照等。
歐洲國家設置就業服務體系協助失業的青少年重返勞動市場,鼓勵青少年參加短期基本訓練,也獎勵補助聘僱青少年的企業雇主;為了維持青少年與就業市場有互動,政府還在公部門創造工作機會,提供青少年短期就業機會,使其保持就業意願及能力。
當青少年碰上就業困難,歐洲政府提供失業青少年全職教育訓練機會,或讓青少年投入師徒制,在做中學,一方面有工作賺取薪資,另一方面可取得認證執照;遇上就業障礙的青少年也可透過創業輔導,有機會成為中小型企業創業者或自營作業者。
習自他國經驗,除了青年創業貸款行之多年,勞委會及青輔會去年度起陸續推出青年創業教育、大專畢業青年新興服務產業人才培訓計畫、台德精英計畫、在學期間的就業學程專案、展翼計畫、青年職場體驗計畫、未升學青少年就業準備試辦計畫等,目前政府與企業積極合作的實驗性計畫尚在進行中,成效仍有待評估。
但據勞委會職訓局分析,青少年族群看似簡單,僅跨足15至24歲,但卻可劃分成大專畢業生、大專在校生、高中職畢業生、高中職在校生、國中畢業生、國中在校生及中輟生等7大類,每個類型需求差異甚大,他們未必了解自我的職涯規劃方向,就貿然選擇投入職場,透過與企業雇主發生離職摩擦的模式,探索其就業方向。
為吸引青少年目光,勞委會近年陸續推出網路就業資訊、就業資訊服務、就業研習課程及個人探索課程,勞委會發現,青少年競爭力較其他年齡層高,因而勇於騎驢找馬,也敢於換工作或待業,失業率隨之偏高,穩定就業自然不易。
若以台灣失業者失業週期分析,各年齡層失業週期多在5週以上,換言之,失業者在1個月內再度就業情況偏低,青少年失業週期多集中在5至13週、14至26週、27至52週,青少年重返職場的機會成本較中高齡者多。
有別於中高齡失業族群,勞委會認為,為避免青少年失業太久,導致遭社會排除或自我隔離,國內青少年失業者最需加強其工作經驗及技術能力,在技術能力部分,青少年可參加職業訓練或再進修增強,在工作經驗方面,未來政府將與企業多提供建教合作、職場體驗等相關計畫,將來有必要致力於銜接學校教育與職場歷練,以增加受僱機會。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