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柯慶明:現代國民 應多學白話文

人氣: 4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以敬╱台北報導〕高中國文課程暫行綱要擬小幅提高白話文比例早在去年已上網公告,昨日卻突然傳出部分國文老師及泛藍政黨質疑此舉為刻意減少文言文,意圖「去中國化」。課綱專案小組召集人柯慶明昨日澄清,這份綱要已在北中南東舉辦公聽會,不僅幾乎所有與會國文老師都認同,且在網路上公佈也已超過一年,部分人士卻在選舉時扣他「去中國化」帽子,他不能接受,這明顯受了歷史綱要政治爭議的「池魚之殃」。

柯慶明強調,高中國文增加白話文,是因應現代國民在二十一世紀,國文是最重要的溝通、表達情感的工具,白話文增加確有必要,希望學生透過優美的白話文,學習當今生活環境與情境表達,畢竟現代人都是用白話文溝通、寫作,甚至「追女朋友都是靠白話文來表達」,諸如紅樓夢、老殘遊記等古典文學也都算是白話文,絕對不是去中國化。

柯慶明指出,新修訂的課程暫行綱要在前教育部長黃榮村時代就已確定增加語體文,外界並無太大異議,且白話文增加十%,幾乎每冊增加不到一課,若加上「文化經典教材」,整體文言文與古典文學比例仍高於語體文。

依據高中國文課程暫行綱要規劃,高中國文科授課時數由每週五節減為四節,在國文必修課程中,文言文比重降低,高一由五成五減為四成,高二由六成五減為四成五,高三由七成五減為五成,白話語體文則相對提高,但可彈性調整五%。

原為必修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則改為選修,但綱要中也要求,每冊應選至少一課的古典文學「經典文化教材」。但是不再獨尊儒家思想,而是廣納諸子百家不同學說,高一上論語、高一下孟子、高二上墨子、高二下韓非子、高三上老子、高三下莊子。此外,高三還有論語、孟子選修課,學校可以視需要開二至四小時論語或孟子選讀。

至於語體文選讀文章,則應以新台灣文學的名家、名篇為主,且要包含原住民作家作品及其他近現代華文作家與優秀翻譯作品。柯慶明指出,依據暫行綱要,語體文與文言文比例,高中三年平均為五十五%比四十五%,若加上「文化經典教材」,其實文言文及古典文學還是較多。而語體文所增加的十%比例,每冊增加其實不到一課,而且綱要開放教師可酌量增加五%,不少教師還反映增加比例不夠。

針對國文時數減少,教育部中教司司長李然堯指出,高中國文時數減少,在兩年前實施周休2日時就已確定,且幾乎所有科目都減少時數。

〔自由時報記者黃以敬╱台北報導〕高中國文課程暫行綱要不僅提高白話文比重,教材中的文言文也重新列出四十篇參考文目,課程綱要小組召集人柯慶明昨日略帶抱怨地指出,教育部及課程發展委員會曾有委員假借「杜正勝部長」名義介入文言文選文內容,要求他撤換「阿房宮賦」等六篇古文,原因只是因為他們覺得這些文章太難了。

代表全國教師會參與高中課程發展委員會的常務理事、花蓮高中國文教師洪龍秋昨日說明,柯老師所提出更換的文章,是他徵詢部分基層高中國文老師意見後,在課發會中提議作部分更換,原因是阿房宮賦等文章難度太高,希望能另選新文章。

**白一點 教師多肯定**

〔自由時報記者黃以敬、許敏溶╱台北報導〕許多現任國文教師及家長團體對增加白話文表示肯定,認為有利於學生提升現代社會溝通與表達能力。

曾對中學國文進行研究統計的台灣筆會會長曾貴海指出,即使是威權的中國,沿海省份的中學國文課程,也僅要求文言文只能佔二十%至三十%。英語系國家,教科書更早已由古英文改為現代英文,沙士比亞式古英文少之又少。反觀台灣,舊教科書文言文高達七十%左右,若再加上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文言文及古典文學比重甚至高達八十%,這是全世界特例,根本不符培養現代國民的目標。

一路參與高中課程綱要修訂的台北市家長教育協會理事長林文虎昨日指出,過去兩年修訂國文綱要的歷程中,家長與教師團體均認同高中國文應該因應社會環境發展而作演進,學生必須具備更高的現代文字應用能力,一直有相當高的社會共識,因此國文綱要早就通過並對外公佈。

他相當不滿地質疑,少數人士及媒體到選舉前,才刻意以政治意識偏見曲解教育專業,徒然讓「教育成為政治的犧牲品」。

國文科補教老師陳鴻展指出,主張多唸文言文者,大致認為多接觸文言文,可增加寫作詞彙,閱讀古文也有正面助益,但目前世界潮流是減少文言文學習,且現在學習管道多元,從國外書籍中一樣可以學到新的詞彙,且從事文字工作者,不見得一定是中文系科班畢業,可見得學習文言文對寫作及閱讀,並非有絕對相關性。

陳鴻展說,從上次的歷史課程暫行綱要,到現在的國文課程暫行綱要,由於涉入太多意識形態,成為熱門話題,盼各界回歸學術專業討論。

**國文綱要 掃到政治颱風尾**

自由時報記者黃以敬╱特稿

8月即定案公告的高中國文暫行綱要,卻被捲入所謂「去中國化」的爭議。事實上,國文綱要提高白話文比例的草案去年就已上網公佈並舉辦公聽會。誠如課綱小組召集人柯慶明所言,增加白話文早就獲得社會多數共識,卻在正式公告三個月後、立委選舉前夕突然出現「去中國化」爭議,「課綱上網年餘無人問,一到選舉就惹塵埃」,文言文比例恐怕不是重點,政治無限上綱才是最大問題。

國文綱要的擬訂,早在兩年前就已進行,歷經東南西北公聽會,去年10月再經另一批學者組成的審查小組審議,又經家長、教師及專家的課程發展委員會討論定案,就算中間有過歧見,但因應現代社會需求而增加白話文早已形成共識。

國文暫綱確已完成法定程序,並已達成最大改革共識,如果要說教育部介入,是小看了所有參與課綱擬訂的教師、家長與學者代表,也昧於民主發展早已不容許類此情形發生。

部分老師及政治人物等到選舉前才以最具意識形態意味的「去中國化」語言提出疑義,根本就是意識形態無限上綱。

更令人不解的是,中國早已改革課程大幅刪減文言文比例,幾乎大多數華文地區都以現代中文或英文作為教學主體,網路資訊化更早已使得教學形式與傳統大相逕庭,我國學生如果還是滿口「之乎也者」,只怕不是「去中國化」,而是與「現代化」、「國際化」越行越遠。
(//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