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初年(公元一世紀),有一位經常在涪水邊捕魚的老頭子,當時的人們都不知道他的姓名和來歷,就叫他“涪翁”。他向人們乞討食物,看到有病的人時,經常用針、石為他們治病,總是即刻就能收到好的療效。於是他寫了《針經》、《診脈法》來傳給後人,可惜後來這兩本書都散失了。
有一位叫程高的人,聽說涪翁的醫術高明,便到涪水附近來尋訪他,要拜他為師。涪翁沒有立即收他為徒,而是經過了好幾年的觀察考驗,確信他動機單純、沒有名利之心後,才肯把醫術傳授給他。程高學成之後,也一樣的隱居民間,不願出來作官。
郭玉是廣漢雒縣(今四川省廣漢縣)的人。他在年輕時拜程高為師,學習醫方、診脈和陰陽脈象方面的醫技,以及考究、探求陰陽變化之理的技術。
在漢和帝時(公元89-105),郭玉作太醫丞的官,治病很見成效。和帝認為他很奇異,便想試一下他的本事。於是找了一名手腕嫩美的近侍和一名宮女藏在帷幕裏面,讓郭玉分別診他們左右手的脈,並問郭玉病者有甚麼病。郭玉回答說:“左手的脈顯陽性,右手的脈顯陰性,兩手的脈分屬男性和女性,看樣子不是同一個人,我不知道這是甚麼原因。”和帝聽後對他的診脈技術大為贊嘆。
郭玉對人有仁愛之心,一點不傲慢,哪怕是對貧賤之人或者燒火作飯的下人,給他們治病時也是盡心盡力的。然而當他給達官貴人治病時,有時反而治不好。皇上就讓這些人穿上破舊的衣服,住到破房子裏去,結果郭玉一針就把他們的病治好了。
皇上把郭玉召去,問他是甚麼原因。他回答說:“醫,就是一件用意的事情。腠理的微妙,要求用針的人隨著病人經氣運行規律而使用針法的技巧。用針時絲毫的差錯就可導致大錯誤。針法的神妙,全在心與手之間的默契配合,知道怎樣能起作用,卻不能用語言說出來。達官貴人們高高在上的下視我,我就得心懷恐懼的去承受他們這種態度產生的壓力。
為他們治病,有四大難處:他們自以為是,不聽我的意見,這是第一難;他們不知攝生、保護身體,這是第二難;他們的身子骨不強壯,不禁藥力,這是第三難;好逸惡勞,身體缺乏活動,這是第四難。用針有深淺的把握,用針的時日有禁忌,不可打破。帶著心中的恐懼,加上時時審慎的心態,我自己都感到自顧不暇,還有甚麼心思用在診病上頭呢?這就是有時治不好病的原因。”皇帝認為他回答得很好。
他後來年紀大了,在作官的任期內辭世而去。
參考文獻
[1] 《後漢書集解ܯ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郭玉)》,南北朝﹒范曄撰,唐﹒李賢注;
[2] 《中國醫學史講義》,北京中醫學院編。
【正見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