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香港要聞

香港教育改革 改制建議扼殺創意?

【大紀元11月18日訊】(亞洲時報記者阮堯熙11月18日 撰文/攝影)香港教育統籌局在2000年的教改課程諮詢文件中,曾表明會重視藝術教育,不過,在2008年諮詢當中的教改,卻明顯把事件拋諸腦後。學術界批評指,香港特區政府刻下推出諮詢的新學制令高中職業化,不獨扼殺藝術學科,更進而打擊政府一直強調和推動的創意培訓,與政府現正支持的創意工業背道而馳。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組候任主席黎明海感言,新課程令他感到空歡喜一場。

香港教育統籌局在2000年的教改課程諮詢文件中,曾表明會重視藝術教育,不過,在2008年諮詢當中的教改,卻明顯把事件拋諸腦後。有批評指,新學制令教育變得職業化,扼殺藝術教育,進而打擊政府自己正在積極推動的創意工業。

簡介

2000年教育統籌委員會所編訂的“終身學習 全人發展”報告中提出,“體育及美育的發展”是五種“基本和重要學習經歷”其中之一,並且要求把所有科目適當地納入8個學習領域內,其中第7項就是“藝術教育”。

在2000年11月跟進該報告,由課程發展議會所製訂的“學會學習”諮詢文件中,進一步說明課程架構由3部份組成,除了8大學習領域,還有9大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議會認為有9種共通能力於學生而言是必要的,其中第3項就是“創造力:有能力提出原創意念,能夠隨機應變。”

政府在重視藝術教育的同時,進一步肯定藝術對創意培育的重要性,把兩連繫起來。在同一份諮詢文件中,提到“藝術教育被肯定為培養學生全人發展的一個主要學習領域。”,以及“發展創意有許多方法,藝術教育是其中最有效的。”

另一方面,政府在其2004年的施政報告中,第30項就提到創意產業:“工商及科技局和民政事務局會按照不同的需要,鼓勵發展各種創意產業,包括推動結合內地的資源和市場,創出新境界。”

政府一方面要推動創意工業,另一方面卻不投資在支撐創意工業的人力資源上,可真叫人無所適從。

學術界批評指,新學制令高中職業化,不獨扼殺藝術學科,更進而打擊政府一直強調和推動的創意培訓,與政府現正支持的創意工業背道而馳。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組候任主席黎明海感言,新學制令他感到空歡喜一場。

美術教育協會日前(11月16日)在明報公開聲明,憂慮在新學制下,2-3個選修科將會被傳統的文理學科包辦,藝術教育可能淪為學校一年一度的文化日。教統局貫徹8大學習領域,均衡教育的理念根本無從發展。

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組現任主席余樹德同樣批評,新高中學制打破均衡教育的原則,令美術科目變得邊緣化。他指出,在中學選擇開辦學科的時候,物理、化學、文學、地理等佔有相對優勢。換言之,同樣為選修科之一的藝術科目,會成為陪跑角色。他謂除非是一些標榜藝術的學校,例如賽馬會體藝中學,藝術科才可望受重視。

教統局曾向部分有開辦美術高中課程的學校進行調查,由於結果顯示在新學制下它們會繼續保留開辦藝術學科,所以教統局認為沒有證據顯示新學制會令藝術課程邊緣化。

不過,該調查的受訪對象、數目、方法以至問題至截稿前仍未有透露,令人懷疑其可信性。尤其是,它與美術教育協會曾經作出的調查不吻合。

美術教育協會曾訪問了48名校長和41名教師,結果顯示,其學校有開設視覺藝術科的分別佔75%和80%。而在新學制下,只有50%校長表示很大可能會開設視覺藝術科,比前下降25%;教師方面,0%認為其學校很大可能開設視覺藝術為高中選修科,只有34%表示可能開設。

有校長表示,基於學校行政問題,校長只能著眼於讓學校獲取最大效益的科目,美術科在這樣的情況下相信是無法放進選修科一欄;學校生存問題令教育工作者不能經常把教育理想掛在口邊。

相反,教統局發言人張先生表示,在新學制下,選修藝術科目的學生未必會減少。他認為學生是基於性格去選擇修讀學科,和其學術性科目的成績並沒有關係;加上取消了文理商科學制規定,學生理應有更大彈性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科,不用再受制於文理商科要配合相應學科的限制。

香港美術教育協會負責學術的執行委員黃素蘭懷疑,如若開放選擇權,理科學生是否會在2-3科選修科中捨文科科目而選藝術科目,同樣地,本來傾向選擇文科的學生情況相信亦有類似情況發生。

黃素蘭曾代表美術教育協會在一公開場合與教統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會面,表達出各視覺藝術科老師對學科被邊緣化的憂慮,卻被羅太評為意見負面,反要求協會幫忙釋除教師疑慮。

事實上,是政府自己在課程改革諮詢文件中肯定藝術科目在創意培訓上的重要性,以及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創意工業。不過,在是次教改中卻不自覺的做著自相矛盾的事。

余樹德認為,藝術教育等同創意教育。他解釋,藝術培養創意,是因為藝術科目沒有標準答案,即沒所謂對或錯。雖然在美感上必然有一個所謂大眾間的共識,但其創意空間仍然遠比其他學科為大。美術甚至可以造成一個啟發思考的作用,學生可以把在藝術學科中所培養而成的創意思維,應用在其他學習範疇,以及工作之上。

黎明海補充,創意不等於等待靈感,還可以通過藝術教育訓練。首先,大家要有基本美術知識,經過分析和處理,成為一個文化醞釀;之後,要利用不同媒體作出試驗,把握表現的法則;最後,大家便可利用自己的方式去演譯、突破和作出轉變,從而成為一個創意的表現。

在課程上,他認為藝術並不能夠被通識、職業導向科目或者其他學習經歷取代。首先,“藝術與人生”一環除了只是通識中的選修貢項目,不夠分量外,更重要的,是它以理論性為主,屬於評賞性質,在藝術教育上並不全面;而職業導向科目中的藝術成分又不足夠,因為藝術學科不獨是唯命是從,像師徒傳授式的訓練,還包括學生的自我美感培育;其他學習經歷方面,他只怕會變為一個課外活動,單薄了藝術應有的成分。

黃素蘭總結,新高中學制帶來“學科間的撕殺”,特別加入的職業導向課程(見另稿)更加令情況加劇,藝術學科的地位岌岌可危。

黃素蘭預期,在中學現職教授視覺藝術科的老師,會因為藝術學科被扼殺的緣故,由不需要兼任教授其他學科變成需要,由需要教授少量其他學科變成需要兼授大量其他學科。推論得知,美術教育工作者的勞工市場變得愈來愈小。

除了教師飯碗可能不保之外,她表示,教師關注的還有引申而出對學生的影響。首先,喜歡藝術教育的學生可能會因殺科的關係,而未能在其高中生涯時向其興趣發展。另一方面,她謂藝術科目有一個帶動作用,有不少學生本身在學術科目上得不到成就或滿足感,但經過在藝術科目教育的潛移默化下,可能會重新提起對其他學科的興趣。可惜,在新學制下,藝術科老師可能再沒有機會藉此幫助學生。

改革的原意,是將會為社會帶來一番更新,更好的景象。不過,在2008新高中學制下,卻為教育界帶來不安的預期。另一方面,透過是次教改,政府自相矛盾,前言不對後語的行徑又可見一斑。(//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