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14日訊】
上周,在中國大陸河南省發生的漢人与回民致命种族沖突事件,中國官員試圖透過軍事封堵与新聞封鎖的方式,遮掩此事。然而,許多西方媒體紛紛發表文章,對動亂的詳情作了報道。
据法新社鄭州11月2日報導,河南省中牟縣爆發的回民与漢人 暴力沖突,當局部署了大批武警,嚴防沖突再現,可是當地居民情緒仍處于緊張不安。法新社引用南仁村一名農婦的話說:“我們不敢外出到田里工作。”
法新社介紹說:南仁村乃回民村落,是發生在二十八日的漢回沖突的引爆地,這起种族沖突持續到三十日才獲得控制。
關于這起民族沖突的有關詳情,眾說紛紜。比如,對于這起動亂造成的死亡人數,說法不一。据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報道說,中牟縣狼城崗鎮發生的漢族和回民之間的流血沖突,造成至少七人死亡,42人受傷。
但是對于新華社公布的死亡人數,當地人士表示异議。法新社引用當地民眾的話說,漢回間的仇視已擴散至中牟縣以外的地方,在這次种族沖突中多達二十人喪命。《紐約時報》則報道說,死亡人數達到148人。
《國際先驅論壇報》引述記者与目擊者的話指出這起漢回沖突造成了將近一百五十人死亡,并且迫使當局在當地戒嚴。一名与警方有聯系的消息人士說,死者還包括十八名被派往鎮 暴的警察。
關于引發這起沖突的原因,新華社說是南仁村的回人農民呂某与鄰近南韋灘村的漢人農民劉某為了一起車禍發生爭執,雙方情緒爆發,隨后就演變成械斗沖突。
國際先驅論壇報》報道說,這次沖突的起因是因為一名回族司机撞死了一個漢族小女孩后,這名小女孩的親人与同村的村民,前往回族司机居住的村子要求賠償,引發了雙方數千人的暴力沖突。另有報道說,三名回民毆打一名漢族男孩后引發這起沖突。
無論真實原因是什麼,在新華社的報道中,卻根本沒有提到這次事件涉及漢族和回民之間的沖突。新華社只是引述鄭州政府新聞辦公室的話說,因治安糾紛引起的村民械斗事件,已得到有效控制。民眾情緒基本穩定,社會秩序恢复正常。
BBC評論說,在中國,象這樣的民族沖突很少發生。但是長期以來,在人口中占絕對优勢的漢族同一千万穆斯林之間一直關系緊張。
針對這起暴力沖突,新華社進行封鎖。不僅在中國大陸沒有一家媒體報導這起漢回動亂,連英國廣播公司(BBC)与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网(CNN)的相關報道也都遭到了封鎖。
大學是一個壓力較大的地方,根据中西方數項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患有各類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數正在持續增長,而且某些學生已經感到無所适從,所產生的心理問題包羅万象,從思鄉、失戀到酗酒、嚴重抑郁、甚至自殺。專家表示,鑒于目前校園內普遍存在的情緒失控問題,學生在選校前有必要花點心思詢問學校里是否有心理健康諮詢服務。
紐約時報10月26日的一篇報導指出,2004年美國大學健康學會的調查發現,有近半數學生感到十分抑郁以致無法正常生活,有15%的學生患有懮郁症;
文章報道了匹茲堡大學羅伯特-蓋拉弗博士每年進行的「諮詢輔導中心主管全國調查」研究。結果顯示,2003-2004年間,在校園內求助諮詢輔導中心的學生中,約有24.5%的學生進行精神治療,相較于2000年的17%及1994年的9%,接受治療的比例有上升。
西方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在中國也同樣存在。文章接下來報道了中國大學生的心理疾病問題。文章舉例報道書,根据甘肅省青少年教育研究所最近的几次心理健康調查表明,西北地區大學生心理處于不健康或輕微不健康狀態的學生約占一半。
文章說,造成大學生心理不健康的誘因來自不同方面:包括學習与生活壓力、情感問題、家長對獨生子女教育不當、角色轉換与适應障礙、交際困難所造成的心理壓力、及就業壓力。而大多數心理有問題的大學生普遍對心理疾病存在錯誤認識,不是不正面對待問題,就是視為恐怖的精神病,甚至避免看心理醫生,以免承受他人的异樣眼光。因此,極少有學生求助心理諮詢。
那麼,西方國家是如何處理大學生的精神問題呢?《紐約時報》報道了包括哈佛大學,賓州大學,愛荷華大學在內的几所大學的心理健康咨詢服務。文章介紹說:美國的大型公立大學及富有的私立學院通常會提供最完善的心理健康諮詢服務,但校園內各類型的諮詢顧問中心仍然感到力不從心。通常,校園諮詢顧問中心會聘請數位心理醫生、社會工作人員及護士,并且會有一位可能是非全職的心理專家。
在中國情況則有待改善。文章評論說,中國的心理學科的不發達以及社會對精神疾病的忽視,都會加重問題的嚴重性。
文章引用了中國國家衛生部2001年公布的數据,中國每百万人口只有2.4個心理工作者,10個精神科醫生。而相較于美國現有的28万臨床心理學醫生、社會工作者和精神護理人員,每百万人口就有550個心理學家,157個精神科醫生,中國的心理醫療在技術上和環境上都還赶不上國外發達國家。文章最后說,中國應急起直追,重視精神疾病問題,鼓勵患有心理疾病的中國大學生接受治療。
听眾朋友,你剛才收听的是由梁小憶和李新宇為您主持的西方媒體看中國節目,感謝您的收听,我們下次節目時間再見。
(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臺)(//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