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虎嘯巖 「極目皆圖畫」
武夷虎嘯巖據傳為曾有仙人騎虎吼嘯其上,故名。其實「虎嘯」之聲,來自巖上一個石洞,山風穿過洞口,有如虎嘯,聲傳空谷,震撼群山。
虎嘯巖四壁陡峭,屹然獨聳,幾與大王峰相彷。其登巔的路徑,宛轉曲折,彷彿登天的雲梯。從巖底盤折而上,到了半壁,有一上覆危崖,下臨絕壑的巖洞,名「駐真洞」。此洞深廣可容數十人。清康熙年間崇安縣令王梓游此,見其洞前臨西溪,便改名「虎溪洞」,刻「虎溪靈洞」四字於石壁,赫然醒目。從虎溪洞再往上,便是天成禪院的故址。這裡,上面巖壁斜覆,下面山溪回流,地勢既高敞,又幽深,所建房屋,僅有四堵土牆,不施片瓦,風雨不侵。夜晚身居屋內,抬頭可見星月,側耳可聞水聲,彷彿「置身星月上,濯魄水雲中」。禪院右壁,有一道久負盛名的泉水。它進出於石隙,循崖而流,因而水石相激之聲,若小兒呀呀學語,故名「語兒泉」。按明吳拭《武夷雜記》記述,這道泉水「濃若停膏,瀉杯中鑒毛髮,味甘而博,啜之有軟順意」。所以有飲茶嗜好的,每每攜帶茶具來此,取泉烹茶,得天然真味。
從禪院北行,繞出巖背,下了茶坡,便踏上了登頂之路,這是一條就崖鑿築的磴道,其陡峻驚險之狀,並不亞於接筍峰的「龍脊」、「雞胸」。而在絕頂上,又有一條深不可測的裂罅,猶如大王峰上的投龍洞。其間橫架一橋,左右無所依靠,人在橋上,命系其間。因此,石壁上鐫有「定命橋」三字。
虎嘯巖不僅具泉石之趣而且還是個「溪深可潛,逕隘可守」的屯兵之處。據《武夷山志》記載: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武夷山區的農民為反抗清王朝的統治和民族壓迫,在陳德容、霍武等人領導下,以虎嘯巖為據點,揭竿而起,佔領崇安縣城達數月之久。隨之又轉戰建陽、建甌等地,威震閩北。這次起義,雖以失敗告終,但餘波不已。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又有建陽賴響兄弟,聚眾數百人,在虎嘯巖一帶,修築寨柵,謀劃起義,但因事機洩露,遭到了官府的鎮壓。
在武夷,一巖而兼有群峰之勝的,唯有虎嘯。所以,虎嘯巖可說是一處「極目皆圖畫」的佳境。
(資料來源:世華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