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枚流失國寶「秦封泥」 回歸中國
【大紀元10月9日訊】被視為國寶級的250件封泥日前回歸中國入藏南京藝蘭齋美術館,因為封泥的珍貴歷史價值,廣泛的引起收藏界的重視。
據南京日報報導,西安相家巷出土秦封泥研究權威表示,1995年夏天,曾在北京潘家園文物市場上發現了大批秦封泥,經過追查知道,這批國寶是當年春天西安市相家巷村的村民在挖糞坑時掘出的,出土後因保護不力迅速流入地下文物市場,不久就有80枚在日本出現。至今流失到日本的相家巷秦封泥總數尚未查清。再加上1935年時,收藏秦封泥最多的金石大家陳介祺,有批藏品在上世紀30年代卻落入了日本人阿部房次郎的手中。1935年這600多枚中國國寶遠渡東瀛,至今仍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
封泥又叫泥封。秦代,文書、信件一般都寫在竹簡上,為了保密,古人將竹簡捆好後用泥封在結繩處,並將泥上加蓋送件人的印章(多為官職)。清道光年間,川陜等地首次出土了封泥。後來“這250枚封泥確為1996年在西安相家巷出土之物。”相家巷封泥最大的收藏者路東之告訴記者,無論是形制還是篆文風格,這批封泥都和自己的藏品如出一轍,甚至一部分是完全相同的。
250件“秦封泥”的消息引起了普遍關注。這批命途多舛的國寶級封泥流失海外之後,藝蘭齋美術館是通過北京琉璃廠的一個朋友結識了日本收藏家太田博史的,通過一年的努力,使太田收藏的250枚秦封泥終於得以回歸中國國。
那麼這批秦封泥何以集中出現在西安相家巷呢?據了解,相家巷在渭河南岸,秦代這裡當屬都城咸陽渭南宮區,是皇帝居住辦公之地。秦王朝上至左右丞相,下至郡縣官吏的奏章皆由皇帝親覽。日積月累,剝下的封泥數量可觀。到一定程度必須集中處理一批,或貯存或更有可能扔進垃圾堆。這些垃圾堆在現代考古發掘中被稱為“灰坑”。相家巷的農民就是幸運地碰到了一座專門處理剝下的封泥的灰坑。從秦代的制度和相家巷所在的位置,可以推斷這批封泥是秦始皇和秦二世經手之物,甚至可能就是他們親手剝下的。
由於封泥上印著中央和地方官吏的官職,因此對於研究清秦代職官制度有著重要意義。現今發現的秦人印章多為陪葬之物,難免會是虛職或溢美之嫌,而印在封泥上的皆為正在使用的官職,這對研究秦代職官有著追根究底的作用。而且目前從封泥的官印上統計,秦王朝僅在都城咸陽的中央官署就達500人之多。
據傳這批封泥之所以保存2000年不壞不裂,是因為封好後經過小火烘焙,呈陶質。從相家巷的封泥上還可以看出2000年前秦朝的疆域。當年的六合縣令,亦有上達中央的權力。北京收藏的一枚相家巷封泥上刻著「堂邑令」。「堂邑」乃是秦代秣陵郡所轄縣名,就是現在的南京六合。@(//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