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公元150-219年),名機,字仲景,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鄧縣穰東鎮)人,東漢名醫,中國偉大的醫學家。
張仲景天賦聰穎,勤奮好學,少年時學醫於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明代《李濂醫史》稱:「仲景之術精於伯祖,起病之驗,雖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醫也 。」 張仲景青年時期曾經被推舉做孝廉,相傳晚年一度當過湖南長沙太守。但是他的一生主要是在從事醫學研究中度過的,並且對中醫診斷治療學做出了卓越貢獻。
張仲景自幼目睹疫病流行、屍橫遍野的慘狀,立志解救百姓於疾病痛苦。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刻苦鑽研醫學,以求 「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據說,他在長沙任太守期間,十分體恤百姓疾苦。眼見患病的人日益增多,他便在繁忙的公事中抽出時間,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坐在大堂上給百姓治病,分文不取,這就是「坐堂」一詞的由來。
張仲景曾經仔細研讀過《素問》、《靈樞》、《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其中《素問》對他的影響最大。他還對前人留下來的「辯證論治」的治病原則,認真地加以研究,從而提出了「六經論傷寒」的新見解。另外,張仲景還廣泛蒐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藥,甚至民間驗方也盡力蒐集。他對民間喜用針刺、灸烙、溫熨、藥摩、坐藥、洗浴、潤導、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藥等多種具體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廣積資料。
張仲景曾行醫遊歷各地,親眼目睹了各種疫病流行對百姓造成的嚴重後果,也藉此將自己多年對傷寒症的研究付諸實踐,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經驗,充實和提高了理性認識。在系統地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學精華的基礎上,嘔心瀝血幾十個寒暑,根據自己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包括「傷寒」和「雜病」兩部份。唐宋以後,《傷寒雜病論》被分編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並與《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並稱為「中醫四大經典」。張仲景也被歷代醫家尊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奉「傷寒」、「金匱」為「醫經」,有「醫門之仲景,儒門之孔子也」之說法。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人類醫藥史上第一部經驗總結性的臨床醫學典籍,融「理、法、方、藥」為一體,創中醫臨床醫學之體。書中有許多可貴的醫療經驗,例如對肺癰、黃疸、痢疾等病的辯證和治療,在今天仍然有很高的實用價值。人工呼吸法也最早見於這部著作。張仲景第一次系統完整地闡述了流行病和各種內科雜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並為後世臨床各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張仲景一生著述十分豐富。除《傷寒雜病論》外,據史書記載,他還著有《黃素藥方》二十五卷、《辯傷寒》十卷、《療傷寒身驗方》一卷、《評病要方》一卷、《療婦人方》二卷、《五臟論》一卷、《口齒論》一卷等。可惜這些書都已亡佚了。
自隋唐以後,張仲景的著作和學說遠播海外,在世界醫學界享有盛譽。自晉朝至今,中外學者整理、註釋、研究、發揮《傷寒論》、《金匱要略》而成書的已超過一千七百餘家,留下了近千種專著、專論,這在世界史上亦屬罕見。@(//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