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7日報導】(據中廣新聞韓啟賢報導)受城市熱島效應與空氣中的懸浮微粒等因素影響,台灣地區的氣候在慢慢改變。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指出,和三十多年前相比,台灣地區夜晚溫度升高,相對溼度降低,霧變少了,毛毛雨也少了,同時,過去一個世紀,全球工業快速的發展以及石化原料的使用,造成了溫室氣體大量排放,除了使得全球平均溫度有升高的趨勢,工業活動產生的廢氣以及氣膠顆粒,也影響了氣候與空氣品質﹔像是台灣地區,就是全球空氣最差的地區之一。
而且可能受此影響,現在和1970年相比,日照時間減少一成五﹔大家應重視這些因素對環境與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影響。
劉紹臣主任指出,和世界各國的環境負荷相比,台灣不論在工業與車輛密度,能源消耗上都名列前茅,台灣地區是全球空氣最差的地區之一。
而在過去三十年來,台灣地區的日照數,可能就是受到空氣中懸浮微粒的影響,大約減少了一成五左右﹔。此外,城市〔熱島效應〕對植物生態也造成影響,像是嘉南平原晚上溫度變化快,但白天沒什麼增加,使得晝夜溫差減少,人類可能沒什麼感覺,但對蕃茄等植物的生長會產生影響。
而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周佳〕助研究員則指出,所謂〔熱島效應〕,這和地表的植被有關係﹔同樣一個地方,太陽照的時間和熱量都一樣,如果是森林或是草地,在太陽照射下植物內含的水分會蒸發,但蒸發水分需要很大的熱量,所以有植被的地表溫度相對光禿禿的地方來講比較低。
在都市內,植物不多,大都是柏油路和高樓大廈,沒有很多水分可以蒸發,所以太陽的熱量會直接提高地表的溫度,約比郊區有水田或樹林的地方高出四,五度。而當都市空氣熱的時候就會往上跑,這會造成在都市地區比較容易下雨,集水區降雨可能造成影響﹔。當集水區雨量產生了變化後,除了蓄水量有改變,當地的生態也可能造成影響。
周佳助研究員還表示,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報告顯示,地球溫度升高有兩個原因,最主要是像二氧化碳之類的溫室效應氣體,影響溫度升高貢獻度大約是全部因素的近三分之二﹔其次就是都市化的結果,都市熱島效應造成氣溫升高,貢獻度超過三分之一。
同時,還有的研究報告顯示,由於地球溫度上升,每十年,物種平均會向北移五公里﹔以及每十年春天會提早兩天來到,這對生物與生態也產生影響﹔。還有研究報告指出,在未來一百年,地球平均溫度會上升兩到四度,而過去一百年來只上升零點六度﹔如果以平均值三度來算,未來一百年的溫度變化比過去一百年快了五倍,而且預估之後會越來越快。
至於地球溫度上升是好是壞,則有兩種看法﹔在高緯度地區的人,是希望氣候越來越溫暖﹔而越接近赤道的居民則不希望地球暖化。但由於地球暖化會造成一些生態與氣候環境的改變,因此歐盟等先進國家有簽署〔京都議定書〕以及投入大量經費,來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防止地球越來越溫暖。
此外,台大大氣科學系的柳中明教授表示,全球暖化的趨勢,在台灣可以看到氣溫持續上升,基本上我們和全球一致,因為全球的氣候也一直在上升。台灣夏天出現熱浪與冬天暖冬機率高,像是乾旱等異常氣候出現的機率也會增加,或是突然出現強烈寒流與豪大雨﹔。
而劉紹臣主任指出,氣候的改變會影響到人類日常生活,這是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苦果,我們應該深思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