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篇
唐朝以前,史書大都是私人編撰。到唐太宗時,開始設立史館,指定專人編修前代和本朝國史,並令宰相監修。從此,作為正史的紀傳體史書的編修工作,完全掌握在朝廷的手裡。
也是從唐朝開始,以後各朝代沿襲此制,連續修史,並逐漸成為一種制度。在二十四史中,唐朝編修的就有八部,即《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六部,以及由李延壽私人編修而獲得朝廷批准成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兩部。鑒於梁、陳、北齊、周、隋五史沒有《志》,後來又增修了《五代史誌》,這就是現在《隋書》中的《志》。
除了上述編撰的正史外,唐朝還出了幾位史學大家。比如窮其一生精力編撰《史通》二十卷的劉知幾(661年~721年)。該書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史學理論專著。在這部書中,劉知幾對過去的史學著作,從體例、史料、語言文字到人物評價、史事記述,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批判,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他對史家和寫史提出了一些標準,主張一個優秀的歷史學家,必須具備才、學、識「三長」。對於「識」尤其強調。對於寫史,他提倡「直筆」,主張「良史以實錄直書為貴」。要求做到「不掩惡,不虛美」,「不避強禦」,「無所阿容」。《史通》對後世史學發展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玄宗時的杜佑(735年~812年)則在劉秩《政典》的基礎上進行擴充和改編,用了三十餘年時間完成了《通典》二百卷,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記載了從上古直到唐代宗年間各種典章制度的沿革,對於唐朝(天寶以前)的記載尤其詳細。
《通典》是中國第一部記述典章制度的專史,它不僅具有極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為後來的典章制度分類專史開創了先例。
李吉甫(758年~814年)所著的《元和郡縣圖志》,是一部歷史地理專著,全書四十卷。它記述了各郡縣的戶口、物產、山川古蹟、地理沿革等內容,是研究唐代歷史和地理的重要著作。原書各鎮篇首的地圖在宋朝時已經遺失,因此,後人又稱之為《元和郡縣誌》。
散文傳奇篇
唐代之前,特別是在南北朝時期,占主導地位的是駢體文。駢體文追求聲律、詞藻、用典,文風萎靡,形式殭化,內容空洞,不能反映豐富的現實生活。隨著唐代經濟、文化的發展
古文運動的實質是要在繼承古代散文優秀傳統的基礎上,以自然質樸、注重內容的新散文體來代替走入絕境的駢文,是一個力圖使文體、文風和文學語言適應時代要求的革新運動。
唐初的陳子昂是這個運動的奠基者,而古文運動的主要提倡者是韓愈。韓愈強調寫文章要有創造性,反對因襲模仿。他把自己所倡導的新散文體廣泛應用於各方面的寫作之中,先後寫出了三百多篇具有高度藝術技巧的散文。其作品氣勢磅礡,感情充沛,文字精煉,語言生動,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此外,柳宗元在古文運動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四百多篇散文有著很高的成就。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對自然景色的描寫生動逼真,也有著很高的造詣。
唐朝中後期由於城市經濟的繁榮,於是產生了與之相適應的傳奇小說。與六朝的志怪小說相比,在傳奇小說中活動的主角,已經不是神鬼,而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因此作品具有比較豐富的社會內容。另一方面,唐代古文運動為小說創作提供了表達能力強的新散文體,詩歌的發達也為其輸送了豐富的營養,因此,傳奇小說的創作藝術,在各方面都有新發展。
傳奇小說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的古典小說開始脫離了萌芽狀態,漸漸發育成形了。著名的作品有沉既濟的《枕中記》,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陳鴻的《長恨歌傳》、《東城老父傳》,白行簡的《李娃傳》,蔣防的《霍小玉傳》,元稹的《鶯鶯傳》等。
【正見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