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專家:仿美澳經驗 多管齊下防堵火蟻蔓延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3日電)火蟻在台灣各地蔓延的消息愈來愈多,引起民眾重視,政府農政單位也正積極處理,根據美國和澳洲經驗,火蟻懼怕寒冷和乾燥的生存條件在台灣並不存在。專家指出,可以仿效美澳做法,全民保持「生物國防」觀念,採取兩階段防治策略,以多管齊下方式共同防堵火蟻蔓延。

火蟻原產於南美洲,20世紀初期因貨物運輸入侵美國南方,70多年來,火蟻造成美國農業、經濟、環境衛生非常嚴重的問題,火蟻入侵美國後,以每年 198公里的速度蔓延,目前美國12個州超過 1億公畝的土地被火蟻佔據。

台灣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林曜松指出,火蟻每年造成美國經濟損失達50億美元,南卡羅來納州1998年就有三萬三千人因被火蟻叮咬送醫, 15%的人產生局部嚴重過敏反應,2001年德州因火蟻造成12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林曜松說,美國前總統克林頓1999年簽署行政命令,成立全國入侵種委員會,由農業部、商業部、內政部等部會擔任共同主席,成員上自國務院,下至各部會通通參與,2000年委員會的預算多達6億3000萬美元。

澳洲2001年首次發現火蟻,估計若不處理,20年後將損失約新台幣1500億元,30年後將損失3000億元,澳洲政府積極著手成立火蟻處理中心,編列6年2億美元預算,動員 650人進行偵測、監測、防治、教育宣導等工作。截至今年5月,澳洲總處理火蟻的區域達71796公頃, 98%處理後監測點未再發現火蟻,成效相當卓著,值得台灣仿效。

台灣大學昆蟲系研究人員林宗岐表示,火蟻入侵澳洲和新西蘭的主要來源是航空貨櫃,而非船運貨櫃,因為航空貨櫃速度快,火蟻又可以耐-17.8度C,所以會藏在貨櫃底部,從機場開始入侵,機場附近有大片空地,正是火蟻繁衍的最佳溫床。

長期研究火蟻的林宗岐指出,火蟻屬於地棲型,會以土壤堆出小蟻丘,新建立的蟻巢約4到9個月後才會出現蟻丘,火蟻由蟻卵發育到大型成蟻約 180天,成熟的單蟻后蟻巢約有 5萬到24萬隻個體,每英畝可形成80到120個蟻丘,多蟻后 (20餘隻)蟻巢中約10萬到24萬隻個體,每英畝可形成400個蟻丘。

他說,火蟻在美國和澳洲逐漸被控制的主因,除了政府長期關注外,最重要的是火蟻無法在-17.8度C的環境中生活,限制牠們向美國北方擴散;另外美國西南部的沙漠太乾燥,也限制火蟻前進,但台灣並無這兩種自然條件。

至於火蟻在台灣擴散的途徑,主要是經由自然遷徙和洪水擴散;以及人為的園藝植栽、草皮、土壤廢土移動、堆肥、園藝農耕機具、空貨櫃、車輛等途徑污染各地;目前已知遭火蟻危害的區域,除各種農業環境外,還包括公園綠地、學校操場、草坪、荒地、重劃區空地、變電箱等。

林曜松強調,依國外經驗,外來入侵種擴散速度和時間的平方成正比,控制入侵種首重預防和防治,一旦擴散,幾無解決之道。所以以這次火蟻藉由草皮移植入侵台北市來看,草皮供應商這兩、三個月到底將草皮賣到何處,值得深入追蹤。

他提醒政府,目前防治火蟻的經費過少,僅能控制部份火蟻災害區域,但其他已被入侵的土地不知怎麼辦,而且再復發時又該如何處理,這些都是政府迫在眉睫需要處理的問題,而且園藝、廢土、農耕機具的移動等都應該立法嚴加管理,否則將助長火蟻的擴散。

林宗岐也說,火蟻正在適應台灣環境,因此是防治黃金期,若此時不防治,後果無法收拾。美國、澳洲、新西蘭等國均採用餌劑、獨立蟻冢處理共同配合的二階段防治步驟,在火蟻覓食期撒餌劑, 7到14天之後再使用獨立蟻冢處理法,並持續處理直到問題解決。兩階段處理法每年處理兩次,通常4月到5月處理一次, 9月到10月處理第二次。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小如在「台灣外來入侵生物防治優先工作座談會」中,以宏觀角度提出防治外來入侵生物的方法。她呼籲,該是啟動全民「生物國防」的時候了。政府要加強執行各機場、港口的監測和追蹤;同時加強管理人的行為,例如陸域、水域產品的進口商要長保紀錄;訂定非本土物種的買賣管理辦法,同時獎勵清除外來入侵生物和處罰不法行為。

至於救急部份,劉小如認為,需要增加農委會防檢局的人力和經費,並評估執行策略,才能讓防治工作收效,而且除了台灣島之外,附近各離島都要有防疫隔離措施。最重要的是民眾都要動起來,不但不要再放生,若發現外來入侵生物時應回報,這些機制系統都須政府和民眾攜手建立,才能有效控制外來危害生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