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姓氏探源

百家姓溯源:張

姓氏由來

  

張(zhang1)姓有四種來源:

  

1、出自黃帝之後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份留在原地外,大部份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秦末有韓國貴族姬良,因於博浪沙謀刺秦始皇未成通緝,改姓為張名良。三國時,魏國名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世居馬邑,後為張姓大族。(見《三國誌‧魏志》)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4、元太祖成吉思汗(蒙古族)的後人,有的因戰亂避難於西南而改姓張,始祖名張攀桂。其後代現多居住在彭水高谷一帶。

  

姓氏分佈

  

分佈在各地的張氏,大體上都有分支始祖及遷徙原因。

  

河東張氏,出自晉司空張華裔孫吒子,自范陽徙居河東張氏;始興(今廣東韶關市東南蓮花嶺下)張氏,亦出自晉司空張華之後,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於韶州曲江;馮翊(今陝西大荔縣)張氏,出自東漢司空張皓少子綱,東漢時任廣陵太守;吳郡(今江蘇蘇州市)張氏,出自張嵩第四子睦,東漢時任蜀郡太守,始居吳郡;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張氏,出自漢留侯張良裔孫司徒張歆,歆第協,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內徙清河,傳自彝,為後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樂;河間(今屬河北)張氏,為漢北平文侯張倉之後,世居中山義豐;魏郡(今河南安陽市)張氏,世居平原。

  

晉代有中原張氏遷至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唐僖宗中和年間,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橋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佈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姓氏名人

  

張儀:戰國時魏國人。與蘇秦同師鬼穀子,學縱橫術。秦惠文王九年,入秦,為相。用連橫之策,使秦有河西、上郡、河東等地。秦因連橫這策而地廣國強。以功封武信君。秦武王時去秦入魏為相,尋卒。有《張子》,已佚。

  

張良:字子房,城父人,漢初大臣。為復韓國,狙擊秦始皇,未遂,逃匿於一邳,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後為劉邦謀士,佐其滅秦楚。漢朝建立,封留侯。

  

張騫:漢中人,西漢外交家。建元二年(公元前139),秦漢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大宛、康居和大夏等中亞國家。途中兩次被匈奴拘留,積十一年。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始脫身歸漢。拜大中大夫。元朔六年,擊匈奴。元狩二年,為衛尉,與李廣出右北平擊匈奴,失期當斬,贖為庶人。元狩四年,又以中郎將出使烏孫,並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等通好,西域始通。官至大行。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著《傷寒雜病論》,記載了治傳染病方30種,治療原則397條,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衡:東漢南陽西鄂人,字平子。少善屬文,通《五經》,貫六藝,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整法令,有政績。創製世界最早以水力轉動之渾天儀,並於陽嘉元年製造測定地震之候風地動儀。所著《靈憲》,力圖解答天地起源演化,又用距離變化解釋行星運行遲疾。又於中國歷史上首次正確解釋月蝕原因,指出月光為日光之反照。和帝永元間作《東京賦》、《西京賦》,後又有《應間賦》、《思玄賦》等。有輯本《張河間集》。

  

張飛:三國蜀涿郡人,字益德,俗作翼德。東漢末從劉備起兵。雄壯威猛,與關羽同稱「萬人敵」。從備攻吳,臨發,為部將刺殺。謚桓。

  

張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九齡:唐朝大臣、詩人,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當時吏部考試,常由他和趙冬曦評定等第。他在任唐玄宗宰相時,主張不拘資格用人,設十道採訪使。他的詩作《感遇》12首抒懷感事,以格調剛健著稱。

  

張翰:字季鷹,吳郡人,晉代文學家。性至孝,有清才,善屬文,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

  

張擇端: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他的《清明上河圖》畫卷,描繪當年汴京近郊清明時節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景象,真實生動,是一件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優秀風俗畫。

  

張庠:宋吉州水新人,字元道,號白雲先生。博通經書。著《斥蠹》、《正言》二書以折佛老,作《玄經圖》以推五行六度之秘。鄭獬、吳處厚、錢明逸輩皆師事之。

  

張耒:宋楚州淮陰人,字文潛,號柯山。神宗熙寧六年進士。後居陳州。工詩賦散文,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作詩務平淡,效白居易體,樂府學張籍。有《宛丘集》、《明道雜誌》、《詩說》等。

  

張三豐:生卒年不詳。宋武當道士,所創太極拳術,聞名當時,其法傳於後世,稱內家拳,又稱武當派。或作張三峰。另一說,名全,一名君寶,號三豐,明朝遼東懿州(今黑山縣境)人,生卒年不詳。因其不修邊幅,又稱張邋遢。史稱其辟谷數月不飢,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時贈為通微顯化真人。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岳,明江陵人。穆宗時入閣,神宗時為首輔,綜核名實,信賞必罰,整飭紀綱,推行一條鞭法,為相十年,海內稱治。卒諡文忠。著有太岳集、帝鑑圖說等。

  

張之洞: 清直隸南皮人。少時工詞章。同治二年進士。遇事敢言,曾請斬崇厚,毀俄約。與寶廷、陳寶琛、張佩綸等號為清流。中法戰爭時任兩廣總督,起用馮子材擊敗法軍。又設廣東水陸師學堂,立廣雅書院,武事與文備並舉,以謀自強。後督湖廣近二十年,籌盧漢鐵路,辦漢陽鐵廠、萍鄉煤礦、湖北槍炮廠,設紡織四局,創兩湖書院等,為後起洋務派首領。提倡「舊學為體,新學為用」,反對變法,作《勸學篇》以明宗旨。力謀振興國勢,而為滿族宗貴所撓,不能有所作為。卒謚文襄。有所文章典瞻,詩亦淹博沉麗。有《張文襄公全集》。

  

張大千:四川內江人,原名正權,國畫大師。在日四年專攻繪畫,又習染織工藝。30歲後山水畫已有傑出成就。又擅花卉、人物,尤善寫荷,獨樹一幟。四十年代初,去甘肅敦煌莫高窟,臨摹和研究北魏、隋唐壁畫,歷時三年後歸蜀。五十年代棲身海外,卜居香港、阿根廷、巴西、美國等地。1978年後移居台灣台北雙溪,逝世於台北榮民總醫院。出版有《張大千畫集.畫選.書畫集.畫輯》等。著有《敦煌石記》等。又將陳巨來為其所治之印,匯刊為《安持精舍印存》。@(//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