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家
【大紀元10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15日電)「多元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明天起在國家圖書館登場;在先前文建會舉辦的分組會議中,學者專家建議在台灣族群議題上,應主張尊重族群間的歧異性;台灣在打造公民社會、凝聚國家認同的過程中,對各族群的態度是共存共榮,而不是以大吃小的「融合」。
學者專家的建議都將於明天開始的大會中討論,並進一步確定這個政策方向。
分組會議認為,文化藝術活動可以是個體、族群與國家之間彼此溝通交流的平台,各族群應該展現自己的精緻文化,大方地表現出自己的族群特色,以優美的方式表演,如此將可以吸引其他族群的好奇心,吸引不同族群的目光,進一步吸納更多民眾去欣賞不同族群的文化。
這種設身處地去理解「他者」文化的過程,即可達到彼此欣賞和尊重的境界,打造出具有公民美學意識的文化公民社會。
透過公民社會的建立,每一個成員將能超越族群意識的界線,學會承認和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各族群的語言、文化和歷史傳統也將獲得平等發展權利。
會中強調,台灣應該調整過去主要基於血緣、族群、歷史、地域等的身份認同,轉而從文化藝術和審美的角度切入,重建一個屬於文化和審美公民共同體社會。
會中也認為,政府固然必須保障國民的使用文化教育資源的權利,同時,民眾也必須承擔參與和創造台灣文化,保護各類型文化資產的義務。經歷了政治與經濟奇蹟之後,台灣下一步的目標應是建立新的文化成就。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台灣本身擁有多元族群的特質和自由開放的展演環境,這就是台灣伸張文化公民權、打造文化國家、建構具有審美意識的公民社會優勢。